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江淮纳威司达上游布局成形

2014年10月10日 09:21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随着首款迈斯福发动机的下线,不仅标志着江淮纳威司达柴油发动机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正式投产,也标志着该合资公司对上游发动机的布局已开始成形,即具备江淮及迈斯福两个品牌同时生产的能力。

  而江淮及纳威司达更为希望看到双方实现整车,即重卡项目的合资计划落后,这不仅是双方合资初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发动机公司是否引入大排量柴油发动机的主要参考。

  在整车合资项目上,双方透露的最新消息是“前期准备工作都已到位,就等发改委一纸批文”。不过基于国内重卡市场已有多家国际商用车巨头已实现合资,加之国内本土企业所占市场份额本来就大,业内人士认为对于纳威司达这样的后来者,再合资的市场空间并不大。

  发动机5年20万产能

  与乘用车企业不同,近几年商用车企业自建发动机厂,寻求垂直配套已经成为业内的主流趋势,如东风、北汽福田、以及一汽都先后通过合资或自建的方式,建立了垂直配套的发动机公司。这种方式可以使生产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降低成本,以减轻对外部发动机生产厂商的依赖。

  资料显示,自2010年江淮与纳威司达达成合作意向以来,建立合资发动机公司,引入纳威司达柴油发动机就成为双方合资内容的主要部分。2012年9月,双方成立了50:50的发动机合资公司——安徽江淮纳司斯达柴油发动机有限公司,但受建设周期等因素的限制,两年来,发动机合资公司只能在江淮老基地生产江淮的2.8L发动机,产能也仅保持在年产7万台的水平。

  但新基地的投产意味着双方终于实现生产双品牌发动机的初衷。据了解,该基地总投资为18亿元人民币,首期项目年设计产能为10万台发动机,总共三期项目,至2018年,设计年产能将达到20万辆。

  该基地将生产合资发动机公司旗下的江淮及迈斯福两个品牌的发动机,先期投产产品主要有江淮2.8L、迈斯福3.2L和4.8L三个系列的柴油发动机,江淮2.7L和迈斯福7.2L柴油发动机也已经在投产规划中,预计明年下半年即可投产。

  未来,该发动机合资公司还将引进9.3L至13L的柴油发动机,成为覆盖2.7升至13升排量的全功率段柴油发动机制造商。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该发动机公司主要还是为江淮汽车自有的商用车产品供货,主要集中在中型卡车以下的排量,至于未来大排量发动机的引入,还要看江淮纳威司达的合资整车项目发展如何。

  整车合资面临考验

  相对于发动机项目的合资,江淮与纳威司达整车合资的进程要缓慢的多,而且在今年3月份,原纳威司达中国区总裁万如意(该人物曾被视为推动双方重卡合资项目的重要人选)又突然离职,为整车合资项目又增添了变数。

  虽然整车合资项目3年未有结果,但双方透露的最新消息是“前期准备工作都已到位,就等发改委一纸批文”。也就是说,目前整车合资公司的进展并不在股东双方的控制之中。

  不过国内著名商用车专家杨再舜对此表示,随着曼、戴姆勒、沃尔沃、福特跨国巨头纷纷通过合资方式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中重卡市场将不可避免进入战国时代。即便双方合资项目落地,对于后来者的市场空间也不会太多。

  但对于后来者,重卡的环保升级或许是切入市场的最好机会。有数据预计,从2015年开始,重型卡车将进入极其惨烈的竞争淘汰期,预期到2020年将会有三分之二的重卡品牌面临着淘汰。而这一切的重要决定因素就是重卡的排放标准升级。

  安徽江淮纳司斯达柴油发动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清荣对《国际商报》表示,纳威司达虽然在国内的影响力一般,但是在国际上的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都比较明显。尤其是纳威司达所拥有的后处理系统、欧五标准产品等领先技术,都将成为江淮纳威司达的核心市场优势,尤其是我国重卡排放标准正式实施之后,江淮纳威司达的技术优势将更加突出。

  目前,江淮纳威司达主要以生产国四标准的柴油发动机为主,同时,符合国五、欧五的柴油发动机产品也正在规划之中。同时,江淮纳威司达还将在纳威司达现有的欧六技术基础之上,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符合欧六标准的柴油发动机产品,并将在合肥新基地投产。

  重卡市场环境及发动机发展规划也影响着整车合资项目。按照双方初步的整车规划,前期利用纳威司达的节能环保技术,对现有江淮格尔发重型载货汽车进行改进和提升,使其满足主流消费市场需求;随后再引入诸如ProStar等长头高端车型。(岳伟)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