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士祥:研究论证单双号意见并不意味着就要实施

2014年11月27日 13:35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昨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在京举行。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示将论证单双号限行常态化。事后,李士祥向求证此事的北京青年报记者回应,其原意并不是北京就要实施单双号,而是要对人们提出的单双号意见进行认真的研究论证,不能在没有研究论证的前提下作出反应。

  在11月26日上午人民日报社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李士祥表示,在APEC会议之后,社会对汽车分单双号上路行驶有各种意见,有些市民建议单双号要成为常态,包括星期六、星期日,我们将研究和论证这个意见。

  此番表态是否意味北京将会实施单双号限行?就此问题,北青报记者向李士祥进行求证。他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并再次重复了他的原话:有些人提出了单双号常态化的意见,对于这种意见北京市将认真研究论证,不能在没有研究论证的前提下作出反应。

  对话

  限行政策实施前必须多方考量

  奥运期间,单双号限行政策化曾经引发广泛关注,市民、学者、政府相关部门均参与进来。无论是奥运会的单双号限行,还是现在执行的五日限行都曾经被多次讨论。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院长陈艳艳就是参与者之一,她曾参加了奥运会交通政策长达5年的研讨。昨天,她向北青报记者介绍了“研讨会”和奥运会限行政策诞生的相关情况。

  北青报:最早关于奥运会的交通保障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单双号限行政策呢?

  陈艳艳:其实早在申奥前政府就在做奥运期间的交通保障方案。我记得2002年方案中就有涉及单双号限行的内容,但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案。我们需要向奥组委证明北京的交通是可以达到奥运会的标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标准。奥运前夕,大致是2007年左右,就开始大量讨论单双号限行方案。

  北青报:研讨会主要讨论了什么内容呢?

  陈艳艳:我们讨论内容最主要的是当时需要考虑限制多少车辆才能达到奥组委的要求。具体到需要限制的时间、需要达到的车速等。能达到要求的最主要的就是单双号限行方案。除此之外,还有对公车的限行方案、对外地车的限行方案,但力度都不够。

  当时讨论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群体、不同人群的措施,比如说针对公车的。除了要看这些效率的效果之外,还需要考虑社会公平性、可实施性和可接受性的问题。同时,还需要考虑成本的投入,去考虑哪些措施更加有效、更加方便。

  北青报:您当时是否支持单双号限行?

  陈艳艳:因为毕竟是针对大型赛事,是一种国家活动,而且是短期的,大家都是可以接受的。当时我的观点也是支持的。

  北青报:最终确定单双号政策是谁呢?

  陈艳艳:当时是由奥组委专门负责交通的部门负责的,也涉及多个部门和组织。先由大家商讨出不同的方案,然后提出建议,再进行定量化的研究最后才形成政策的。最终奥组委确定认可单双号限行的方案。

  北青报:单双号限行会导致一些人无法用车,是怎么解决的?

  陈艳艳:除了加大公交地铁的运力,还会有公共自行车等替代方案,保障市民临时性出行的可行性。

  北青报:单双号限行常态化的论证是否会更严谨?

  陈艳艳:其实无论是奥运还是APEC,单双号限行都是为大型活动形成的一种短期政策。如果真的是长期实行,民众的可接受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真的常态化也要考虑政策的影响,公共交通是否能够形成可替代性的方案。APEC期间有很多人放假出去,在北京的人才会感受到畅快,但这是一种短期的效果。如果真的常态化,问题就复杂多了。

  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刘珜 实习记者 刘丹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