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平安加快布局汽车O2O市场 千万美元投资宝驾租车

2014年12月17日 06:57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截至目前,中国平安已在汽车业务板块中投资了10多家O2O公司

  如果你现在还以为中国平安仅仅是一家金融、保险集团的话,那可就实在小瞧了平安的野心了。今天的中国平安,已经完全配的上“互联网巨头”这个标签,除了雄踞P2P网贷行业榜首的陆金所之外,在汽车O2O行业,中国平安已经布下了无数多的“棋子”。据《证券日报》记者调查获悉,除了中国平安旗下自己的二手车交易平台“平安好车”之外,新车O2O直销平台车惠网、二手车估价平台车虫网、二手车连锁机构质新二手车、综合洗车平台e洗车、汽车用品电商虎贝尔、加油站信息服务商油客网、专注出险维修与上门服务的纵横携车、汽车快修O2O品牌壹手快修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名字背后,都有来自中国平安的战略投资。

  日前,中国平安再下一城,彻底补齐了其在汽车O2O领域的重要一环——P2P租车平台。来自宝驾租车的消息显示,其已于近日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中国平安、启明创投联合领投,天使投资方58同城跟投。对比公开信息可见,这3000万美元的A轮投资,超过了目前全部P2P租车平台A轮融资的总和,“其中中国平安的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有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

  中国平安成为重要砝码

  在宝驾租车之前,已有多家P2P租车平台接连获得巨额融资。在业界人士看来,此番宝驾租车获得3000万美元A轮融资,意味着该行业即将结束“自由生长”的状态,进入“优胜劣汰”的淘汰战。“宝驾租车此次获得融资,对于P2P租车行业最大的信号,不在于融资额的多少,而在于宣告‘中国平安’来了。拥有车险业务的中国平安很有可能成为左右P2P行业格局的最大变数。”有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显然,与普通的财务投资者不同,中国平安能给宝驾租车带来的不仅是现金,还有其依托于车险的一系列资源。据悉,宝驾租车和中国平安都成立了专门的团队来对接和探讨业务合作的可能性和形式。“中国平安在车险开发、道路救援和上门维修鉴定等服务上都有很好的资源可以直接输血到宝驾租车。”宝驾租车联合创始人兼CMO王梓冰表示。

  目前,中国平安是目前国内金融牌照最齐全、业务范围最广泛的个人金融综合服务集团,融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主营业务为一体,旗下车险业务连续多年领跑行业。如何将金融服务融入客户“医、食、住、行、玩”等各项生活场景已成为中国平安的发展重心之一,并陆续布局了陆金所、万里通、车市、房市等业务。

  通过中国平安在汽车板块的投资路线不难看出,布局都是围绕着私家车主这一核心人群展开,在通过车险业务优势获得了庞大的私家车资源的同时,还为车主提供从洗车、维修、加油、汽车用品到二手车估价、交易等一条龙服务。

  为何选择宝驾租车

  像中国平安这样既有钱又有资源的大佬,是所有创业者心目中最理想的投资人。对于最终为何选择了宝驾租车。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平安与宝驾租车从10月份开始接触,尽职调查很快就完成了,“整个公司管理的模式很清晰”,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国平安就敲定了投资意向。与同行相比,重要原因就是宝驾租车的“0”丢车率,“保险最注重的就是风险控制能力。”

  “宝驾租车之所以能够在半年内持续获得投资人青睐,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宝驾租车在保持高成长性的同时,拥有行业内最为完善的征信系统和风控体系。” 宝驾租车创始人、CEO李如彬表示。

  据介绍,宝驾租车拥有业界最为严格的用户认证体系,独家采用了人脸识别验证来保证租车人的真实性。每位租客都必须提交身份证和驾照信息,且相关信息需要通过公安部身份信息系统的实名认证,以及交通局驾驶证信息系统的驾照信息和驾驶记录核查。此外,宝驾租车还联合小猪短租、你我贷等近30家网贷、租车、租房等领域的P2P平台,发起成立了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横跨多个行业的P2P诚信联盟,通过联盟成员共享诚信黑名单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风控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中国平安能够为宝驾租车输送资源以外,另一投资方58同城的作用也不可小觑。“58同城是国内最大的包括租车信息在内的本地生活服务信息入口和汇集地”。

  随着P2P租车平台跑马圈地的加快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李如彬预测,这一领域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将不会超过三家,“和前几年的团购行业一样,这个行业的绝大部分企业都将很快会被淘汰”。(记者 贺 骏)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