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刘汉如:产品升级创新 支持"中国制造2025"

2015年03月10日 10: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中国的自主品牌企业还是有希望的,贵在坚持。靠别人是不行的,一定要发展自己的技术。国家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重视打假,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进步,鼓励创新。”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华菱星马董事长刘汉如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发出的心声。

  全国人大代表、华菱星马董事长刘汉如(中国经济网记者郭涛 摄)

  一和记者见面,刘汉如就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谈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与以往相比区别明显,直面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2014年的篇幅比较少,更多的是2015年安排的工作。报告详实、具体,网络语言也在报告中得到体现,非常接地气。

  三大战略为商用车行业带来很多机遇

  刘汉如介绍,此次两会提出了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三大战略将对商用车行业带来很多机遇。

  他进一步解释,“一带一路战略,激活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满足海外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长期对商用车是有所促进的,一方面是固定资产的调整。另一方面是京津冀对环境、环保的治理。外加西部战略也是和一带一路战略相呼应。还有长江经济带以及东北战略,这些都是从顶层设计架构,满足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

  还有铁路、水利建设分别投资八千亿。水利建设的投资能够解决抗旱、防涝、解决饮用水的安全等问题。这些都说明国家仍然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仍是未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战略和投资无疑对商用车行业发展是一大利好。

  “中国制造2025”与汽车行业密切相关

  刘汉如提到,“中国制造2025”是这次国家提出的战略规划、顶层设计,这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密切相关的,也对汽车业非常有利。

  “中国制造2025”是由工程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历时1年半以上的时间进行论证,逐步修改完善,可能变成中国制造的纲领性文件,比以往的汽车产业政策会有更高的标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很大的指导和引领的作用。

  “中国制造如何变成中国创造?中国品牌如何变成世界品牌?”这两个问题促使中国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刘汉如表示,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制造业,而制造业的核心是高端制造业。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越来越不具备优势,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已经有一定基础,合资和外资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制造项目都回归美国和欧洲,而一些传统、地端的依靠成本的制造业都在往东南亚转移,所以中国的工业化出现空洞化趋势,所以现在国家把它做为战略提出来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而对汽车行业也是一种激励和鼓舞。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的努力,中国制造一定能像德国制造一样享誉全球。

  商用车企业应担负企业责任 产品升级应创新

  环境问题也是目前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政府的决策重点在问题导向,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契机。环保这一问题涉及面很宽,对汽车行业也是影响较大。

  机动车的污染非常大,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伤害,而商用车的污染比乘用车更严重。除了呼吁,作为参与者,卡车企业要做改革的推动者、践行者,商用车企业大部分都是国有控股企业,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汽车制造业在环境的压力下,应该有担当意识,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淘汰落后的产品。对黄标车的淘汰利国利民,所以各级政府都会重视并加大力度。

  结合企业自身,刘汉如介绍说,华菱星马也一直坚持行业进步这条道路,在5、6年前开始着力打造发动机,严格按照国家和欧盟的标准,满足国家法规的要求。刘汉如呼吁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重视打假,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进步,鼓励创新。对商用车排放最大的就是发动机,除了生产一致性、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后面使用中的监督管理。

  刘汉如说:“对排放的升级,不要抱有幻想,老老实实搞创新。未来继续淘汰黄标车,而且淘汰力度会更大。”

  自主品牌发展虽艰难但一定要坚持

  刘汉如认为,现在对于制造企业来讲,确实很困难。特别是乘用车,自主品牌很艰难,光靠引进技术没用,技术不能停留在理论阶段,因为不光是技术,还需要有材料、工艺和文化。所以靠别人是靠不住的,一定要发展自己的技术。

  最后刘汉如表示,一定要充满信心、坚持自主创新。创新的落脚点要在产品、技术、管理几方面。只有坚持,中国自主品牌就一定有希望。(记者 龚磊、郭涛)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