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增速放缓、产能过剩 车市大环境正在遇冷

2015年05月26日 11:33 来源:杭州日报  参与互动()

记者 郭兰英

  “BMW116,雪山白,降价后20万元都不到,还赠送全车贴膜,外加两次保养;奔驰A200舒适型,降3万元,还有谈的余地。想不好买哪款车,你给点意见。另外,有朋友说再等等,估计六七八三个月车市的价格还要下探。你觉得现在是不是入手的时候?”日前,朋友孙女士给记者发来微信咨询。

  车价,永远降不到消费者的心坎里,也正因为此,广大消费者也最纠结,想不好该何时下单。那么,六七八三个月,车市价格会不会进一步下探?记者走访杭城车市,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会,当然车市也存在不同声音,个别品牌的车商就持反对意见。

  车价继续向下走 似乎是一个方向

  4月初,上海大众领先官方降价,随后,长安福特、一汽大众、北京现代、东风雪铁龙、上汽乘用车、广汽丰田、上海通用等车企迅速跟进,纷纷对旗下车型进行形式各异的促销活动,包括购置税减免、汽车金融政策优惠、二手车置换优惠等等,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5月19日,奔驰宣布奔驰C180L轿车配置下调,价格不变;C200L轿车配置、价格均下调;C260L轿车停产。调整后,奔驰C级售价区间为32.58万—35.38万元。这是继上海通用、上海大众等企业发布官方促销举措后,首个加入官降阵营的高档品牌。

  目前,一线阵营的几大合资车企接连展开价格战,豪车市场也开始大范围降价,进口车优惠幅度更是攀升到历史新高,车市的遇冷与炎热的天气对比如此鲜明。未来,随着竞争愈演愈烈,官降涉及品牌、车型范围继续扩大,车价继续向下走,似乎是一个方向。

  增速放缓、产能过剩

  车市大环境正在遇冷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我国乘用车共销售166.88万辆,环比下降10.78%,同比增长3.72%,比上年同期回落7.91个百分点。在乘用车细分品种中,与上月相比,四大类品种销量呈不同程度下降,MPV降幅居前;与上年同期相比,轿车销量下降明显。而另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4月库存预警指数为60.5%,同比上升14.2%,处于警戒线水平以上。

  中国车市增速正在整体放缓,2015年预计仅同比增长7%,预计新车销售为2500万辆。再看另一组数据,各汽车厂商2015年的生产能力预计将比上一年增长20%,达到5000万辆。虽然今年还未过半,但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很突出了。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称,各大车企的销量目标年初就已规划好,但一季度销量增幅同比回落还是大大出乎预料。如此来看,厂家的全年产销计划可能还是过高,这也是导致车企全面开打价格战的一大原因。

  6、7、8月份

  车价不一定“跳水”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车企开始不断调整自己的产销计划。据悉,今年4月宝马给经销商发函,调低了二季度的销量目标,称经销商只需完成85%的批售目标,即可获得单车数量奖。此举意味着,宝马成为今年首家调整产销计划的企业。市场人士分析预计,类似上海大众引领了车企官方降价,宝马之后,或有其他企业跟进调低产销计划。

  采访中,杭城一家宝马店的总经理王先生也证实了厂家为经销商减压而主动“减产”一事。一个品牌为什么要降价?他认为最主要是两点,一是自身产能供大于求;第二,则是竞争对手是否降价了。六七八三个月,是传统意义上的淡季,但今年车市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跳水价,很难说。就宝马品牌而言,他个人认为不太会,一是厂家主动减产减压,另外,宝马厂家开始有所转变地接受经销商的意见,让经销商有利可赚。

  业内人士张先生指出,所谓“官降”,实质是“暗降”变为“明降”,经销商之前给的价格已经比官方公布降价后还要低。事实上,这一轮“官降”,广大消费者并没享受到更多的优惠。但对广大经销商而言,“官降”是件好事情,这是厂家为其松绑——通过调低指导价,让经销商的进货价随之降低,让他们在促销时有回旋的余地,不至于批零倒挂越卖越亏,情况好的还能确保合理盈利。

【编辑:陆肖肖】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