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断轴门”事件有了官方定论 质检总局:新速腾构成缺陷

2015年09月16日 09:49 来源:今日早报 参与互动 

  新速腾后轴纵臂断裂事件后续:

  “断轴门”事件有了官方定论

  质检总局:新速腾构成缺陷

  □本报记者 蓝震

  在等待了近400天之后,上周五(9月11日)国家质检总局在其官网上公布了一份关于《新速腾汽车耦合杆式后轴纵臂断裂问题缺陷调查结果》,犹如一枚重磅炸弹,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速腾车主终于看到了事情的进展。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国家质检总局给出了明确的结论:“经工程试验分析和专家论证,装配耦合杆式后轴的新速腾汽车存在纵臂断裂导致的安全隐患,构成缺陷”,并表示 “打补丁”的做法并不能消除安全隐患。

  四个小时之后,一向态度傲慢的一汽-大众也坐不住了,在其官网迅速作出回应,其中一条承诺是“涉及车辆自加装金属衬板之日起十年内,只要车辆在没有受到过外力碰撞或冲击的情况下后悬架纵臂发生断裂,车主可以基于原购车发票价格置换一辆价值相同或者以补差价的方式置换一辆价格高于原购车价的一汽-大众品牌在售车型”。

  一汽-大众态度变化之大,确实出乎外界预料。不过,面对一汽-大众的这份看似“诚意”满满的回应,速腾车主依然不买帐。

  速腾“断轴门”事件 引发史上最大汽车维权案

  新速腾自2012年上市后,销量节节攀升,但随之而来的麻烦也接连不断。

  2014年6月以来,早报汽车维权热线就不断接到全国多地多位速腾车主关于速腾后轴纵臂问题的投诉。早报成为最早关注这一事件的媒体之一,并开始了长达近一年的跟踪调查。

  接近56万的速腾消费群体,因“断轴门”事件不断发酵,很快引发成了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汽车维权案。

  不过,面对速腾车主的质疑,一汽-大众不但没有用心来处理这件事情,反而更加激化了厂家与车主的矛盾。在随后的一份官方声明中,明确表示速腾后悬断裂并非批量的产品问题,而是个别案例被“别有用心”的人扩大化了。这份声明直接导致速腾后悬问题上的矛盾升级。

  由于消费者不买账,并陆续有来自全国多地速腾车主来到一汽-大众总部以及各地4S店的门口,自发进行维权行动。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次速腾事件,至少有20余个省市100多座城市的速腾车主加入到维权行动中。

  速腾事件维权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创下了中国汽车维权的一个纪录。

  8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启动了调查。一个月以后,大众汽车宣布在中国的一次召回声明。2014年10月15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大众汽车(中国)销售有限公司宣布,召回自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生产的新速腾汽车和2012年4月24日至2013年7月17日生产的甲壳虫汽车,涉及车辆58万辆。

  在官方声明中,大众汽车将新速腾的召回原因归结为中国车主的驾驶习惯:车辆受到来自正后方和侧后方的撞击,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修理。大众汽车公司提出的召回措施是在后轴纵臂上安装金属衬板。

  大众汽车的态度当时引发了许多中国速腾车主的非理性行为,之后大众做出承诺:一汽-大众为装有耦合式多连杆后悬架的速腾车主提供延长10年保障的服务。

  国家质检总局认定:新速腾构成缺陷

  自从2014年8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启动了相关调查以来,速腾车主就期盼着这份关乎安全的调查报告能早日出炉,甚至有心急的车主在7月中旬从国家质检总局官网上搜出了一份“疑似”的调查报告。

  9月11日中午,早报记者接到深圳速腾车主杨先生来电,称“国家质检总局将很快公布调查报告”。果然,在下午4点左右,沉寂许久的速腾维权群瞬间热闹起来。早报记者也第一时间从国家质检总局官网上看到了这份调查报告。

  很多人也想问,过去一年,国家质检总局都做了一些什么?为什么调查报告如此“难产”?

  早报记者在这份调查报告中看到,过去一年,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70余位专家和工程师,整理分析有效投诉信息4468例,短信抽样回访已实施召回车主3万余名,电话回访车主463名,现场勘查故障车22辆收集分析未加装衬板故障案例457例(其中,纵臂变形案例382例、断裂案例75例),以及加装衬板后的故障案例37例(其中,纵臂变形案例34例、断裂案例3例),组织专家和生产者进行技术交流21次,开展了47项143次缺陷工程分析试验。

  难度之大,战线之长,应该也是创下了中国汽车史上的多项纪录。在这份长达13页的调查报告和9个视频试验中,也试图浅显易懂的让车主了解新速腾后悬架的问题。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提供的试验测试来看,新速腾汽车耦合杆式后轴纵臂抗变形能力较同类结构后轴相对较低,在某些使用情况(受碰撞或刮蹭)下,纵臂会发生变形(在收集的457个纵臂变形、断裂案例中,有312例是由严重碰撞导致,占68.3%;54例是由非严重碰撞或刮蹭导致,占11.8%;其余案例由于信息不全难以确认),且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疲劳寿命明显下降。部分车辆后轴纵臂变形后,外观上不易察觉,导致车主不会主动对车辆后轴进行检查或维修,且生产者原有维修流程难以有效发现纵臂变形的情况。

  “经工程试验分析和专家论证,装配耦合杆式后轴的新速腾汽车存在纵臂断裂导致的安全隐患,构成缺陷。”国家质检总局也给出了明确的表态。

  “打补丁”

  不能消除安全隐患

  自去年下半年速腾断轴事件爆发以来,消费者、一汽大众、质检总局针对速腾断轴进行了多轮磋商、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重重压力下,2014年10月15日,大众汽车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

  只是与以往任何召回的情况不同,大众召回的措施仅仅在后轴纵臂上安装金属衬板,被车友戏称为“打补丁”。

  大众这一做法,遭到了大部分车主的抵制和维权,公开质疑其合理性,并引发了史上最大规模汽车维权案。

  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这份查报告中,对召回措施中所称的在纵臂本体断裂后,加装的衬板会产生“持续的警示性噪音”的说法并不完全认同。

  “试验结果表明,加装衬板后,如果发生纵臂本体断裂,在不良路面行驶时,可辨别到‘持续的警示噪音’,但在良好路面行驶时不易察觉,不能有效起到警示作用,存在后轴纵臂本体断裂之后未能及时发现,衬板又断裂导致的车辆失控风险。”

  质检总局要求一汽大众继续提高召回完成率,持续加强对加装衬板后的车辆进行监测,并采取进一步措施,消除安全风险。

  速腾车主:

  既然认定缺陷为何不进行二次召回?

  就在国家质检总局发布调查报告之后,一向态度傲慢的一汽-大众也坐不住了,四个小时之后在其官网发布上紧急发声回应,并一口气推出了“四项”举措。

  这份由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一汽-大众以及大众进口汽车发布的联合声明,对新速腾车主提供四种问题解决方案。

  包括“自加装金属衬板之日起十年内,涉及车辆如在未受到外力碰撞或冲击的情况下后悬架纵臂发生断裂,车主可以基于原购车发票价格置换一辆价值相同或者以补差价的方式置换一辆价格高于原购车价的一汽-大众品牌(速腾车主)或大众进口汽车(甲壳虫车主)在售车型;大众将通过“专属通道”主动联系尚未参加召回的车主,呼吁其前往一汽-大众或大众进口汽车授权经销商完成金属衬板的安装工作;大众将推出一项“特别关爱计划”,即向受召回影响的车主赠送3次基础常规保养服务(包括免费更换机油、免费更换机油滤清器、免费检查);同时其将向具有维修资质的机构开放针对耦合杆式后悬架纵臂的检测指导文件和技术支持,以扩大车辆纵臂检测的覆盖范围”。

  另外,大众还在声明中承诺,将在随后的6-8个月内开发出进一步的技术措施。

  面对一汽-大众看似诚实十足的回应,速腾车主并不买账,尤其对于消费者最关心的“能否换车”、“有没有更进一步解决措施”等焦点问题,这份联合声明并没有正面的回应。

  江苏无锡速腾车主张先生告诉早报记者:“虽然等了一年多,但总算等到了。国家质检总局的这份调查报告明确写着速腾‘构成缺陷’,可为何不进行二次召回呢?非得等到出了事情才来给我们更换?”

  车主吴先生也愤怒地表示:“缺陷管理条例明确了召回应消除缺陷,但在大众的公告里并没有看到对缺陷给予说法,也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力度。”

  上海速腾车主王先生更为直接:“这不是维权的终点,国家质检总局给出的调查报告恰恰是一个最好的开始,我们将用法律武器维权到底。”

  就在质检总局关于新速腾的缺陷调查报告发布同日,早报记者从维权车主委托的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了解到,该律师事务所表示将依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第三条、第十二条、第十六条、第十九条的规定,一汽-大众加装衬板的行为不符合该条例的规定。同时,新速腾后轴存在安全隐患,构成质量缺陷,且加装衬板后仍存在安全风险。因此,京师律师事务所特向已委托和尚未委托的存在缺陷的广大新速腾车车主提出建议,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据早报记者从速腾车主维权群里了解到,接下来他们还将继续维权。早报也将继续关注。

  如果您有汽车方面的问题,也可与早报汽车维权热线18667120283取得联系。

【编辑:刘虹利】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