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最严新政首次限制拼车顺风车:本地车牌 一天不超过2次

2016年10月09日 14:04 来源:荆楚网 参与互动 

  十一假期之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同时出台了地方网约车新政,被网友称为“史上最严”网约车新政。北上广网约车“不约而同”对于车辆和人员有了非常明确限制,须为京人京车,沪籍沪牌,广州必须为一年之内的新车……即使是此前国家新政《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被受鼓励,留有足够空间的拼车、顺风车,此次地方新政版本中也做出了首次限制性规定:

  北京在《北京市私人小客车合乘出行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接入的车辆须为本市号牌,拼车需为七座以下的车辆,提供合乘的车辆须是驾驶员本人所有的。注册驾驶员的合乘频次每车每天不得超过两次。

  上海出台的《关于规范本市私人小客车合乘出行的实施意见》具体细则更加严格。首先,驾驶员必须是车辆所有人,车辆单位不得提供合乘出行;其次,合乘者的上车地点应在出发地周边半径一公里的范围内;第三,合乘信息将纳入平台及驾驶员的信用记录。合成驾驶员需和乘车者按照人数平均分摊相关成本。

  此外,北京和上海文件均对拼车业务的产品形态作出规定,要求合乘软件必须独立设置,不应和巡游出租车和网络预约出租车的的软件合并。

  广州规定,使用具有本市公安部门核发的有效机动车号牌且年检合格的车辆,并在合乘平台提前发布出行计划及线路。分摊部分出行成本的,合乘出行提供者可在全天提供不超过两次合乘出行。

  而此前7月底出台的国家版新政中,改革方案中明确鼓励顺风车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为“拼车”、“顺风车”,属于典型的分享经济,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压力。

  拼车、顺风车被认为是网约车领域分享经济最好的代表,但如此严格的地方版新政规定,也将导致分享经济的落空。

  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拼车、顺风车也要本地车牌

  新政对于拼车、顺风车等合乘出行的定义是不能以盈利为目的,然而就是这种非赢利的节能环保行为也被扣上了一定需要本地车牌的限制。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无疑都实行了限牌政策,北京摇号比例屡创新低,上海车牌高达8万以上,广州深圳车牌也越来越水涨船高。但除高峰时段,城市交通并没有限制外地车牌的行驶问题。摇不上号、买不起牌照的市民采用的方法多是办理一个外地牌照,然后定期办理进京证等通行手续,作为长距离通勤工具。

  大城市出行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的上班距离及用时居于前十名。北京以平均距离19。20公里、平均单程用时52分钟居首。

  一位网友抱怨,自己在北京十年了,有车有房,虽然车是外地牌照,但是现在在北京交警的手机软件上就可以直接在线办理进京证,比原来方便许多,上下班开车还是最方便,如果可以顺便搭一个路程相近的上班族分担上班成本就最好了。但是现在在北京新政的规定下,这种愿望也要落空了。

  拼车、顺风车不能分摊车辆折旧成本?

  拼车、顺风车等合乘出行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合乘需要满足:仅分摊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分摊的部分出行成本仅限于燃料成本及通行费等直接费用。上海的新政还规定,合乘驾驶员需和乘车者按照人数平均分摊相关成本。

  在拼车、顺风车这种合乘出行方式中,车的折旧以及开车服务的提供都被视为需要免费和公益提供。车主除了是驾驶员外,还需要绕路接送乘客,更不用说每次开车造成车辆的折旧损耗、保险成本等等。

  确实公益性的项目需要怀有一颗甘于付出的爱心,但是从社会角度,要鼓励更大规模的公益行为,这需要有行之有效的鼓励措施。当一次雷锋并不难,但是要让越来越多的人当很多次雷锋,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出行的行列中,则需要有实实在在的奖励措施。在美国,拼车合乘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因为美国单独设立了拼车专用道(carpool lane),也叫高上座率机动车道(HOV lane),指在交通高峰时段专门预留给那些除司机外还搭乘有一名或多名乘客的机动车行驶的车道。在大城市赌车时段,使用拼车专用道是最佳的出行方式,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然而从北京、上海关于合乘出行的规定中,只看到了限制,没有看到鼓励。

  这次地方新政的出台,也几乎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拼车商业模式。此前,7月底的国家版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已明确了网约车以及合乘出行被认可的大方向。然而从地方城市制定操作细则来看,并没有顺承其市场化改革的脉络,让网约车和合乘出行新政的利好在下沉过程中充分显现。出行领域的共享经济就此落空。

【编辑:陈海峰】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