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汽车+”风起云涌 人才跨界正当时

2019年07月04日 09: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 

  毫无疑问,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已经不能满足汽车行业的发展。视觉中国供图

  “目前,国内新能源行业蓬勃发展,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环境下,只有以自有技术起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产研结合发展,才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作为一名“技术控”,回忆起2017年在研究生志愿表上写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的那个夏天,李麟阁直言自己“毫不后悔”。

  据他介绍,在导师的带领下,他致力于学习研究动力电池电芯领域的前瞻性技术,希望能为下一代电池的开发贡献力量。

  “随着世界范围内化石能源的紧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我国也逐步出台了愈加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并加大推行新能源动力汽车的普及力度。我想要参与到新电池材料体系的研发中,研发出能够兼具高容量与良好安全性能的电池。”李麟阁说。

  “网联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为汽车产业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的“汽车人才”的内涵和外延正不断丰富。随着全球汽车行业正发生深刻变革,像李麟阁一样“跨界”投身汽车产业的学子正不断增多。

  “面向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打造梦幻的未来交通,我想这个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杨殿阁教授如是说。

  汽车行业变革加速 跨界人才成“香饽饽”

  “汽车+的跨界融合创新风起云涌,‘汽车+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产品技术层面深度融合,‘新一代汽车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在系统层面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由此智能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在7月1至3日在海南博鳌召开的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协副主席王曦如是说。

  正如王曦所言,随着能源革命和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汽车产品加快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和网联的方向发展,汽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汽车成了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数字空间。

  《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研究》预测,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汽车人才资源总量将稳步增长,预计到2020年和2025年,汽车车制造业规模以上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从业人数将比目前分别增长15%和30%,分别达到555万人和628万人。

  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人才领域人才需求将达到85万,缺口尚有68万;在智能网联方面,《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整个行业智能网联汽车人才总量不足2万人。尤其是研发人才缺口过大,严重制约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有分析认为,产业变革需要大量全新人才的加入,传统汽车人面对行业的各种新变化,其能力和知识结构也“开始不太匹配”。两个因素叠加,导致了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人才奇缺”的现状。

  “产业倒逼我们进行新一轮的人才布局,汽车人才的内涵将更加包容,汽车人才的外延将更加宽泛。我们解剖了一些企业,传统车企跨界人才占15%左右,而新造车企业跨界人才近50%,这是当前的趋势。”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朱明荣如是说。

  多学科交叉成热点 新能源、智能网联相关专业趋热

  高考结束后没放松几天,陕西西安的考生阙钰祥马上就投入到了专业和学校的选择中。“就业前景”“所在地区”“个人兴趣”……在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中,阙钰祥要在多个维度作出权衡,酷爱计算机的他最终填报了软件研发、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专业。

  尽管对于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并不“感冒”,但阙钰祥却认为汽车行业前景广阔。他告诉记者:“如果未来有机会,希望能够从软件角度参与到汽车行业中。”

  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265所高校开设了车辆工程专业,普通高校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规模为1.8万至2万名。

  据悉,国内高校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以汽车底盘、车身、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为主要内容。具体包括汽车总体论证、设计、分析与试验;汽车主要零部件的设计、分析与试验;电传动等科目。目的是为汽车工业培养汽车产品设计、制造、运用、研究和检测及试验等方向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技术人才。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传统机械制造领域与电子信息互联网领域的逐渐融合,这场技术革命让汽车产业的边界更加模糊,人才需求也因此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与之对应的是,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已经不能满足汽车行业的发展,在汽车人才的培养中,多学科交叉或将成为主流。据《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研究》,目前,各高校和职业学校都已经将分析和了解产业人才需求的工作制度化,并据此进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调整。

  4月3日上午,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正式成立,简称车辆学院,英文名称School of Vehicle and Mobility, Tsinghua University,英文缩写SVM。同时撤销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建制。据悉,车辆学院将下设四个研究所,分别针对车用动力工程,汽车工程,智能出行和特种动力和车辆方向,形成“一院四所”布局。

  “清华正式从汽车系升级为车辆与运载学院,这也是在中国第一个以‘Mobility’命名的院系,这代表着我们的研究方向从原来的‘车辆’本身扩展到了移动出行的新方向,与名称上的变化相比,学术方向的拓展对学院而言才是真正宝贵和重要的。”杨殿阁如是说。

  杨殿阁表示,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将改变以机械为主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兼具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专业能力的更加适应未来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记者电话咨询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该学院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除了传统的汽车工程系外,该学院内燃机工程系以及热能工程系已经合并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并在该专业中开设了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课程,应对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需要。

  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则透露,今年,复旦大学新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该专业在学生培养上充分发挥复旦综合型大学的学科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旨在培养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人才。

  据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有“智能信息处理”“智能系统设计”“智能芯片设计”与“类脑智能”4个培养方向,通过理论+实验/实践的复合课时设计,锻炼学生综合获取新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交叉创新能力、组织管理、社交和活动策划能力、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的能力。

  “汽车行业发展需要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培养体系,建立产业需求引导下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衔接的教育培养体系。依据未来汽车产业的用人需求,必须改变‘车辆工程’二级学科的现状,形成以产业引领汽车人才培养的体系。”朱明荣表示。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程鸿鹤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左盛丹】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