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怀绝技俘获芳心 比亚迪缘何获戴姆勒青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身怀绝技俘获芳心 比亚迪缘何获戴姆勒青睐
2010年03月17日 10:45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3月的日内瓦,狭长的比亚迪展台传出大新闻:“豪门”戴姆勒和“寒士”比亚迪宣布“联姻”。双方将在深圳建立新的技术研发中心,并在不远的将来推出一个以电动车技术为基础的新品牌。这次中外品牌的携手,在手法上异于以往,在合作模式上突破了30年来的老路。业内很是关注:比亚迪缘何能获得戴姆勒的青睐?又是否能像比亚迪掌门王传福说的那样因为互补性很强而过上“阳光灿烂的日子”?

  绝技俘获“靓女”心?

  3月2日,王传福安静地坐在奔驰展台前,听着台上的戴姆勒总裁蔡澈向全世界宣布,戴姆勒和比亚迪合作意向达成,双方将通过“技术合作”的形式,创立新的合作品牌。蔡澈显然是很有想法的。首先,中国政府在国内发展新能源车的愿望已经表露无遗,而电动车成为新能源技术改造第一站的趋势也已经明朗,此时迅速找一家电动车技术成熟的中国车企进行合作,可以确保不错过电动车的第一波行情。其次,戴姆勒公司在新能源技术上的保守,使其难以依靠自身弥补与宝马等走在前面的竞争对手的差距。携手一家具有世界领先技术的合作伙伴,可以让他不至于在未来的新能源竞争中过于被动。

  政策优势,非某独有。一介“寒士”比亚迪最终能俘获“豪门靓女”戴姆勒的芳心,凭的是他可以独步天下的电池技术。加之自2008年以来,比亚迪为寻求与国际著名汽车厂商的深入合作,积极通过技术研发和资本市场的双重动作,成功地提升了自身的品牌价值,实现了品牌形象国际化。与大众以及上汽的合作,比亚迪虽然只是作为电池供应商在幕后存在,但毕竟也积累了与“大人家”打交道的经验。

  猴急与笃定如何协调?

  市场的全球化使得品牌的生存门槛大幅度提高。新品牌只是在中国、印度等少数新兴工业国家尚有一些生存空间。但要支持一个新品牌的诞生,并使其在全球范围之内被接受,殊非易事。

  比亚迪和戴姆勒缔造一个新品牌的主要问题是两者品牌差异过大,新成立的公司使用谁的品牌都不合适,由此来看,新品牌的定位应该会在两者现有产品的折中区间,也就是中级车和中高级车产品。但是,比亚迪和戴姆勒原有的品牌运营理念大相径庭,并且双方都缺乏运作中级车品牌的经验。对于一个新品牌而言,运作上的偏左或者偏右都是非常危险的。

  此外,从上海地区的数据来看,比亚迪是2009年消费者投诉率最高、消费者满意度最低的品牌之一。从一个公司而言,比亚迪正处于极端地追求扩大规模、提升发展速度的阶段,也就是管理学家们常说的“狼性”阶段。同时,王传福在日内瓦接受采访时,仍然不忘意气风发地宣称,比亚迪“在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的目标不变。也就是说,“狼性”在比亚迪身上还会较长时间地占据主导。而以戴姆勒100多年的沉稳,“猴急”的“寒门”要如何与笃定而固执的“豪门”磨合?这恐怕也会给新公司、新品牌带来隐忧。

  走出去能不能靠戴姆勒?

  双方合作的新技术研发中心将在深圳落地。从戴姆勒的角度来看,这个项目的落脚点,当然是在中国。首先,在全球四大汽车市场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已经比较明确将致力于普及电动车的市场。美国和日本不可能轻易放弃经营多年的混合动力技术,而欧洲和美国则在生物乙醇的使用上已经走得很远。因此,电动车虽然在全球都有市场,但是比较集中发展的地区显然会是中国、印度和巴西等这样的新兴工业国家。因此,戴姆勒和比亚迪在电动车领域的合作,能为戴姆勒解决的事实上是其亚洲地区的新能源战略。

  比亚迪借与戴姆勒合作,固然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减少走去出时遇到的障碍,但是希望戴姆勒顺理成章地将其带上国际舞台,则并不现实。目前,比亚迪要走进欧美,e6、F3DM等产品的电动技术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亟需解决的是车身设计制造、安全性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与戴姆勒的合作固然能让比亚迪在这方面有所提高,但是戴姆勒高成本的工艺恐怕不是比亚迪所需要的。因此,在走出去这个问题上,比亚迪或许仍然需要寻求能提供低成本帮助的合作者。

  比亚迪一直坚称 “将在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公司”。目前的“一哥”丰田年产销规模大约在700万台上下,是2009年比亚迪销量的17倍。即使世界第一的销售数字定格,比亚迪也需要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率。而在这个过程中,比亚迪需要面对的是更严格的质量标准,更严酷的法律规范和更强大的竞争对手。与戴姆勒的合作,不光是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合作伙伴,更是找到了一个老师傅,至于心急的王传福能跟这位老师傅学到多少,那就要看比亚迪自己的努力了。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