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重金扶持汽车业 地方版振兴规划竞相登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各地重金扶持汽车业 地方版振兴规划竞相登场
2009年05月22日 08: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近,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地方版的汽车振兴规划,以期实现本地经济的成功转型,令经济重新回到上升轨道。

  安信证券汽车分析师孙木子就此指出,“立足于中长期发展,各地方版的汽车振兴规划出台了不同的刺激方案。其中安徽汽车业想做大做强汽车业的意图,尤其引人注意。”

  各地重金扶持汽车业

  各地推出地方版汽车振兴规划,在向竞争对手高调宣战的同时,也埋下了做大做强汽车业的伏笔。

  按照《安徽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至2011年,安徽汽车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0亿元,产量达到100万辆,在全国的位次上升1至2位。至202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产量达300万辆,确保自主品牌车全国第一的位次,力争进入世界前10位。通过联合重组和调整,培育1个具有100万辆产销规模的大型汽车整车制造企业集团,2至4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团,5至7个汽车产业集群。”

  就目前现状而言,安徽省离这一规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8年,安徽省汽车工业增加值199亿元;销售收入760亿元;汽车产量61.68万辆,排名全国第7位。因此,安徽省将做大做强汽车业的“宝”押在了兼并重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出口等四方面。

  汽车业更为发达的上海,也在酝酿出台扶持汽车业的相关政策。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镇长李雪透露,正策划建立“利于汽车零部件发展的基金”。据悉,上海将新能源汽车视为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正酝酿对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一次性补贴车价的20%、以优惠价获得现价约2万至3万元的上海牌照等。

  汽车业渐入佳境的北京市,也拟加大优惠力度。在《北京市帮扶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若干措施》中,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赫然在目。北京市拟统筹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汽车等六大重点行业发展。此外,还拟出资2.5亿元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资金,补贴企业参加境外展览。

  而整车业并不发达的杭州,也瞄向了高附加值的汽车产品。杭州市政府下发《杭州市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每年将安排3000万元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一部分用来扶持大江东汽车产业园项目和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项目,另一部分用来支持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的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兼并重组。此外,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研发项目,按实际投入研发费用的20%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在挖掘内在潜力的同时,杭州开始重金招募外地车企落户。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告诉上海证券报,“当初将总部迁往杭州,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杭州大力扶持汽车业。”今年以来,尝到甜头的杭州市进一步加大了重金奖励的力度。按照《杭州市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获得轿车生产牌照资质的,一次性最高奖励300万元;对通过兼并重组、年产销规模首次超过20万辆的汽车生产企业,一次性奖励200万元。”

  对本地产汽车支持力度最大

  立足长远,盯住现在,成为各地方政府扶持汽车业的最主要策略之一。在各地方版汽车振兴规划中,无一例外地提及如何促进当前汽车消费,推进“汽车下乡”进程的举措随处可见。

  其一,简减以旧换新程序。以辽宁省为例,政府规定,省内农业户籍人员及企业购买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目录内的车型,均可获得每辆3000元的政府补贴。此外,辽宁省采取直接补贴方式,消费者换购时不必再等1个半月到2个月。吉林省吉林市集合与购车服务相关的部门,直接在销售现场“一站式办公”,此前农民至少跑两天才能完成的购车手续,现仅需两至三小时即可。

  其二,地方政府自掏腰包补贴农民。河南省规定,对农民购买河南省内企业生产的补贴车型,在享受国家统一规定的补贴外,另增加3%的补贴。

  其中,对本地产汽车支持的力度最大。正如分析师孙木子所指出的,“各地相应出台了支持购买本地产汽车的措施。”

  《安徽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安徽省财政支出的购车,除安徽省不能生产的车型外,一律采购省产车。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居民采购省产汽车。在购买省产乘用车时,给予过桥过路费、保险费、客运汽车费等方面减免。”湖南省也出台了类似的鼓励购买当地产乘用车和商务车的规定。

  这一系列措施迅速收效,各地产的微型车在当地的销量大增。南京依维柯销售副总经理周铿表示,“汽车下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汽车消费。以南京依维柯跃进品牌为例,今年1月至4月共销售2万辆。按照南京依维柯的销售进度分析,我们将超额完成全年6万辆的销售目标。”

【编辑:王峥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