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小型车热潮 国际品牌下探前景堪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全球小型车热潮 国际品牌下探前景堪忧
2009年09月03日 15:10 来源:信息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与自主品牌发力走“高端”路线相映成趣的是,国际品牌反而越来越倾心于小型车。随着燃油日趋告紧所带来的能源危机,国际市场的用车趋势出现大逆转,2008年伊始,以往不屑于制造低成本小型车的国际汽车巨头们纷纷推出小型车计划。

  现象

  全球出现小型车热潮

  据记者了解,2008年印度塔塔汽车公司推出一款名为Nano的小轿车,以2500美元的低价吸引了全球目光。通用开始把小型车放在各车展展台最显眼的位置,宣称要造低于4000美元的小型车;福特公司发出信号,未来两年将推出价格在7000美元~10000美元的小型车;丰田和日产公司分别表示,未来数年内将推出售价7000美元的车型。

  面对全球的小型车热潮,国际巨头们也开始发力中国市场,我们看到,宝马“罕见”地推出排量为1.3的入门级小车1系,奔驰更推出排量仅为1.0的smartfortwo,奥迪的A3也跃跃欲试,菲亚特这个以建造小型车见长的厂家也锲而不舍力争重回神州大地,丰田让合资企业广汽丰田引进小型精品车雅力士,广本的新款飞度也紧跟着换代上市。

  反思

  高价格如何与本土品牌竞争?

  回顾几款国内小车明星车型,最开始让国人有小车概念的应属合资品牌的派力奥、赛欧等,但随着奇瑞QQ、一汽夏利、威姿/威志等小车的崛起,国内低端小车市场被自主品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阵势覆盖。

  2009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攀升至29.45%,面对在低端市场拥有坚实基础的自主品牌,国际巨头们能否以品牌的力量杀一记漂亮的回马枪呢?

  与自主品牌相比,国际品牌的高端小车最大的劣势就是成本高、价格高。

  宝马1系售价28万~45万元,奔驰smartfortwo售价15万~20万元,目前而言还只是面向小众市场,而合资品牌,广汽丰田雅力士9万~13万元的价格显然不能让市场接受,暗降数万元后经销商才得以清完库存,而广汽本田飞度由于市场植入时间较久、品牌口碑等利好因素,8万~12万元的价格也能得到市场认可,新乐风则以7万~10万元占据合资品牌较亲民的价格区间,但价格与自主品牌依然有较大差距。

  资深汽车专家贾新光说,在欧美等成熟的汽车市场,小型车质量过硬,而价格普遍在大众认为合理的可接受范围内。但在中国市场,价格偏低的小车伴随的往往是偏高的返修率,而难得的几款高端小型车由于价格与一般民众收入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导致小车在国人心中的印象是“低端不买,高价买不起”,小型车的春天迟迟未出现。

  高成本这道槛如何越过?

  某日系合资品牌旗下首款小型车上市曾表示要树立国内精品小车标杆,甚至还声称投产初期是“亏本生产”,此一席话不禁让人真的相信“高价=高品质”,似乎要实现高标准的要求,成本就无法降低,消费者要使用高标准的精品小车,就必须接受这种高附加值。

  华南理工学院汽车工程系主任兰凤崇教授却并不是这样看,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真正价廉的精品小车,是通过技术进步、先进的设计、高效流水线生产方式实现的,像塔塔nano这种把能省的配置都省下的,价钱当然低廉,但并不是未来小型车真正的发展方向,也不是一款能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车辆。

  高端品牌,需要保证品质,就更要拥有一套高效低成本的生产程序,要在技术成本的研究与控制上不断革新,真正做到质高价廉才能融入民众中去,获得成功。

  “在这一点上,国际品牌甚至合资品牌,显然都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兰凤崇教授说道。

  哪些消费者愿买单?

  一掷20万元,只为一辆只能坐两个人的名牌双门小车?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正在广州美术学院读研究生的小孟告诉本报记者:“如果同样价位的话,我肯定愿意买个大一点的车。如果空间都一样的话,那就选一个品质好、性价比高的。”某广告公司创意总监刘先生却说:“高端小车固然显示出独特品味,但开回家还是没大车有面子。”

  “卖得好的高端小车还是极少数,高端小车遇冷的窘况绝不只有价格高这一个因素。”奥迪某广州经销商销售经理对记者说,“这还跟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和观念有关。在国人的传统理念当中,汽车除了是代步工具外,还关乎"门面",更大更豪华是首要考虑的。”

  该经理总结出喜欢买高端小车的消费者主要有这几种:有一定购买力但不是很宽裕的人;对品牌和汽车文化认识很高的人;功能型消费者以及个性化车型的拥戴者。他说:“这几类人属"非主流"购车人群。从短期来看,进口车市仍是高档豪华车主宰全局,小型车尽管数量明显增多,但还是难成气候。”

  业界认为,找准市场刺激点而非单纯强调提高品质,应是“精品小车”争取认可的努力方向。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