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市场 中国"价格战"遭受信誉危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汽车新市场 中国"价格战"遭受信誉危机
2010年05月14日 13:56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轿车年销五万多辆,到不得不黯然退场,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悲欢起落发人深省:“价格战”不仅没能给中国汽车企业带来预想的收益,反而因违背了“规则”逐渐在海外市场遭受冷遇。

  不可否认,“价格战”一直是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开疆辟土”的有效方式,劳动力、原材料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一度使中国汽车相信,仅靠低价就能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

  然而,“兵败俄罗斯”的遭遇,无疑给踌躇满志的中国汽车企业一记当头棒。

  在俄罗斯遇冷只是中国汽车出口海外境况的一个缩影,目前,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几个主要汽车出口目的国已变相打出了中国汽车“禁入令”,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与形象正在遭遇空前危机。该以怎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已成为整个中国汽车产业迫切需要反省的问题。

  当前,我国出口的汽车主要是低端、经济型轿车,地域相同、价格接近、产品档次相近,这就使得俄罗斯和亚、非、拉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汽车企业交锋的战场。因此,手握“价格武器”的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对手几乎全是国内同行。由于中国汽车企业普遍规模小、数量多、缺乏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低,在海外市场上一味拼价格,受到损伤的只能是整个中国的汽车工业;而同室操戈更有可能给整个“中国制造”的形象蒙上一层价廉质劣的阴影。

  事实上,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由于一味追求市场份额的增长,我国汽车出口就已呈现出量增价跌的态势。由于出口汽车“同质化”严重,在海外的价格战也愈演愈烈,虽然国际市场空间越来越大,我国汽车出口的价格却越来越低,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而日本汽车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只有20%左右,尽管面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但日本汽车企业却拥有较高的利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汽车企业为保障行业利润率,宁愿让产品在市场上保持相对稀缺的状态,这值得中国汽车企业警醒。

  目前,受全球经济形势拖累,国际汽车市场萎缩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而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成本却不断增加,原材料涨价带来成本压力、环保要求日益提高以及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已让“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中国汽车今后恐怕很难再靠单纯的价格战在国际市场生存下去。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国际竞争加剧,不少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迫于本国制造业的压力,倾向于把反倾销合法化、制度化,同时筑起了各种贸易壁垒。特别是针对中国企业“价格战”而出台的各种技术壁垒,已开始让中国汽车出口举步维艰。因此,“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频频“触雷”决非偶然现象。

  海外盈利的道路眼看越走越窄,中国汽车企业要“走出去”,路在何方?

  目前,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价格并非主要的手段,各国汽车企业纷纷在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服务上下功夫。正因如此,我国汽车出口目前还无力进军欧洲、北美等高端市场,影响力也只限于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

  全球经济危机不仅给我国汽车企业带来冲击,也使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对于中国汽车而言,使用价格优势打开海外市场,应该只是第一步,之后应该更加努力地提高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水平和品牌知名度,在国际市场上巩固和扩大已有的地位。我国汽车出口企业在坚持“走出去”战略的同时,更要从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质量与服务等方面着手应对市场的变化。

  从中国汽车“兵败俄罗斯”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昔日惯用的价格武器已非制胜利器,开拓新市场,“与狼共舞”更需要有过硬的质量和优质的售后服务。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即便如丰田、通用这样的百年老店也难逃丢掉已有市场的命运。

  无论如何,面对类似“兵败俄罗斯”的事件频频发生,中国企业绝不应视而不见,其中的教训,后来者在开拓“新市场”的过程中不可不鉴:只有使“价格战”让位于技术战、服务战、质量战和品牌战才能有效塑造中国汽车的形象,才能使“中国制造”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金字招牌。

  中国通向汽车强国的路还很遥远,当前,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掌握的核心技术也非常有限,更没有足以与大众、福特等世界巨头抗衡的大型企业和品牌。面对海外市场,国内汽车企业决不可急功近利,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市场必定会给“中国制造”一个公道。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