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吉利远航根在中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观察:吉利远航根在中国
2010年03月30日 01: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3月29日电 题:吉利远航 根在中国

  中新社记者 翁阳

  不同于前段腾中收购悍马案在预料中告吹,中国民企吉利在3月28日最终完成了与车坛豪门沃尔沃之间皆大欢喜的收购联姻。“有路就有中国车”——造车狂人李书福朝向他的幸福梦想无疑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这场被媒体称为“蛇吞象”的成功抄底案例中,年仅“13岁”的中国汽车业后起之秀吉利,凭借自有资金和海内外多方筹措的总计18亿美元,获得了沃尔沃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全部资产。

  一位中国网民在博客中写道:“李书福这个名字终将载入世界汽车史册!他为中国在全球赢得了尊敬。” 路透社在报道中感言“他驾驶着吉利汽车登上了国际舞台”,文章还将李书福与美国汽车大亨福特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在农村度过童年,并白手起家创建起属于自己的汽车王国。

  作为中国车企首次全资拥有世界知名品牌,交易价格更创下中企收购海外整车资产的最高纪录,没有人怀疑吉利并购沃尔沃堪称中国汽车工业崛起与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与转折性事件。

  激情褪却,两个问题摆在眼前。其一,为什么是吉利并购沃尔沃而非他人?其二,意欲借沃尔沃品牌和技术优势更上层楼的吉利下一步如何落子?

  对于前者,自宏观而言,境遇不佳的沃尔沃其实选择的是中国这个当前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恰与正在进入“远航时代”,包括车企在内的中国企业一拍即合。从微观而言,则是吉利那颗充满勇气的进取之心。

  “汽车有啥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两部沙发加一个铁壳”,很多人都清楚记得当年“傻小子”李书福闯入汽车这一高门槛行业时的豪言壮语,彼时认为其狂妄者大有人在,记者亦不例外。

  但一次偶遇动摇了记者的这种看法。在2006年某日自宁波前往北京的飞机上,已为上市公司董事长的李书福竟一个人蜷缩在经济舱内酣睡了整整一路,当时同行朋友笑称李书福一定又梦到了汽车,记者则感受到“狂人”的另一面:简单、朴素,不忘本。

  回顾30年来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合资道路,既然简单的“拿来主义”即可赚得盆满钵满,那么谁还有动力去真正打造自主品牌,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既定谋略?

  现如今,一家低端汽车品牌形象的民营企业竟昂然书写了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历史,不知又是谁的悲哀。

  对于吉利并购沃尔沃之前景,业界与媒体在送上祝福的同时,大多持谨慎乐观态度。

  谨慎者指出,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差异,加之发达国家的劳资问题,可能使尚无跨国汽车企业运营经验的吉利背上沉重负担。同时,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以及历史上汽车公司联姻案例的成功几率皆相对较低。

  乐观者则认为,吉利已具备强调自主创新和严格成本控制的成功血脉,吉利此次并购获得的不仅是沃尔沃的不菲品牌,更包括全球汽车业的顶尖技术,人才队伍以及低碳发展能力,这将对其未来挖掘升级竞争力提供坚实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从市场销售还是产品制造而言,吉利之根都深扎中国,亦不可动摇。只要将造车视为生命的李书福能够继续秉承其打造低价位“亲民汽车”的一贯理念,拿出展示诚意的升级作品,则不仅可为吉利自身赢得未来广阔发展空间,更能“搅浑”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的一池春水。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