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的交通事故和质量有关 汽车指令召回今年启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7%的交通事故和质量有关 汽车指令召回今年启动
2009年04月01日 09:4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针对部分汽车企业故意隐瞒汽车缺陷,对缺陷调查不积极配合,以及不能按召回计划实施汽车召回的问题,国家质检总局拟今年出台《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强化汽车“指令召回”的力度。这是记者上周从国家质检总局召开的2008年度汽车召回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的。目前,该《条例》已经报国务院法制办,并列入2009年国务院立法计划。

  ●汽车召回逐年递增

  据透露,从2004年颁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以来,汽车召回制度已经实施了4年多。截至2008年年底,总计召回缺陷汽车184万辆,涉及54家国内外汽车制造商的180种车型,召回次数达到155次。从2004年每年10次,到2008年每年47次,汽车召回的次数逐年递增。

  也是在200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缺陷产品召回日常管理工作。该机构在加强信息采集和缺陷调查、参与交通事故调查、加强召回过程监管和效果评估、开展产品伤害监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仅2008年,该中心就收到车主有效投诉2933起,四年累计接受投诉总量达到8800起。

  ●目前没有一起“指令召回”

  尽管每年这么多起汽车召回,但是没有一起属于“指令召回”。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主任郑卫华表示,一些企业以技术保密为由,拒绝调查;还有一些企业不按照召回程序对召回汽车维修及改进,这让汽车召回管理工作比较尴尬,今年中心将加大汽车召回的强制力度,在适当的时机启动“指令召回”。

  目前,相关基础工作已有进展,比如加强立法,推进《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尽早出台;缺陷产品信息监测平台的建设;建立并完善国家产品伤害监测系统;完善产品安全标准体系,规范产品召回管理。

  目前,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心已经正式成立了“全国产品缺陷与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已经有500位专家。今后,该机构将对一些具有争议的汽车质量问题进行初步的认定。

  ●召回频次和汽车保有量不匹配

  据介绍,在汽车发达国家,涉及汽车安全的汽车召回频次和数量往往十分惊人。2008年,美国实施召回778件,涉及车辆2220万辆,其中主动召回占到60%,33%是缺陷调查办公室“指令召回”;英国召回266件,涉及车辆125万辆。这些召回中,次数和数量最多的是汽车发动机和电路问题。

  而在中国市场,尽管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69亿辆,汽车6467万辆,每年推出80多辆新产品,但是以2008年汽车召回看,却只有47次,涉及车辆53万辆,这些召回基本上都是备案召回,其中进口车次数最多,而国产车的召回数量远远大于进口车,47次召回中没有一起“指令召回”。这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产销国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称的。

  ●7%的交通事故和汽车质量有关

  根据交管部门的统计,2008年,中国共发生交通事故26.5万起,造成7万多人死亡,这些交通事故中,汽车质量原因占交通事故的7%。造成死亡的事故中,碰撞排在第一位,共发生交通事故197起,死亡1499人;翻车68起造成77人死亡。排在第三位是追尾。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汽车质量问题非常严重。

  类比成熟发达国家交通事故,2008年,日本发生76万起,造成5000多人死亡;美国2008年1至10月份,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3万人。中国已经连续10年排在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第一位置,这和汽车质量的严重程度不无关系。

  ●发动机质量投诉排第一

  中消协的统计也表明汽车质量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根据该协会统计,2008年共接到投诉3万起左右,其中8430起是汽车投诉,占总投诉的63%,这些投诉中,90%属于汽车质量投诉。

  在消费者质量投诉中,对于发动机投诉排在第一,主要问题是机油消耗大,启动困难;其次是变速箱的质量投诉,主要是跳挡和异响;再有是车身的质量投诉,主要原因是车身开裂、灯光照明不安全等。比较典型的案例有半轴异响、轮胎“鼓包门”、高速刹车抖动和油管过短。

  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副主任王赟松表示,由于没有相关的配套法规,一些企业故意隐瞒汽车缺陷、故意狡辩、隐瞒不报,一些汽车甚至企业买通车主,弱化问题的严重程度。

  今年,随着《条例》出台,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将强化汽车召回管理,加大“指令召回”在召回中的比重,推进汽车企业的良性发展。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