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落棋布子”人工智能 带来广阔市场空间

2016年03月18日 07:1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 

  在3月15日结束了最后一场比赛后,被昵称为“阿尔法狗”的谷歌AlphaGo最终以4比1的悬殊比分击败了韩国围棋国手李世石九段。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惊人的胜利,因为直到落子前的最后一刻,绝大部分人还是不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在围棋这个“人类最复杂的游戏”上击败人类顶尖高手。但是,现在全世界都在感叹人工智能的进步竟然如此迅猛,人们甚至开始担心好莱坞大片《终结者》里塑造的那个将人类逼入绝境的“天网”很快就会成为现实。

  人工智能专家和产业界人士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中的多数认为,“阿尔法狗”的胜利更多具有象征意义而非实质性颠覆,在看到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俨然成为全球新经济牢固基石的同时,也要看到这一技术仍然不足以超越人类,人类依然有时间和空间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挑战。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并未缺席这场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包括广东、北京在内的多个地区已经成为中国人工智能研究和产业开发的重镇,与此同时,中国已从战略高度“落棋布子”,有望通过政策推动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这也无疑将给我国资本市场带来新的热点。

  人工智能渐入佳境

  人工智能上一次在棋牌游戏领域向人类发起挑战,还要追溯到19年前。IBM开发的“深蓝”依靠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外界输入的100多年来优秀棋手的200多万局对局,最终正式击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但在AlphaGo诞生之前,人们依然不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在围棋领域战胜人类顶尖高手,通常的说法是因为围棋理论变化值达到10的768次方,这一数值已经超出了宇宙中的原子总数,指望计算机通过“蛮力”破解棋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AlphaGo证明这种判断是错误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集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乔宇说,谷歌开发的这只“狗”之所以被认为具有重大意义,就是因为围棋以其搜索空间的复杂性,一直不被认为适合用于人工智能,“之前国内外都有过各种尝试,但达到职业水平的几乎没有,谷歌的突破意义就在于通过‘阿尔法狗’展示深度学习技术和增强学习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在人类一些特定优势领域实现突破。这一点和谷歌公司本身就拥有海量的大数据,可以为深度学习提供足够资源有很大关系。”

  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前副院长曾碧也持同样的观点。她认为,从十几年前的“深蓝”到今天的AlphaGo,人工智能最大的进步在于现在机器更多的是采取深度神经网络来学习并执行任务,而不是使用“蛮力”。以围棋对弈为例,人工智能不再依靠穷举去推算对手的行动,而是通过学习棋谱,掌握规则,在不断跟人下、跟其他计算机下、跟自己下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促使自身下棋的方式更类似于人,“依托这种技术方案,过去十年来人工智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围棋只是这种技术方式的一种具体运用。”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谷歌一直对人工智能抱有高度热情,市场分析认为,由于主要营收来源是通过收集用户数据并针对性地出售与之配套的广告服务,谷歌一直期盼人工智能就可以令这家互联网公司搜集用户数据的能力变得更加高效。2014年,谷歌以4亿美元收购了开发AlphaGo的深度思维公司。乔宇说,这一并购让谷歌一跃成为全球最顶尖的人工智能开发平台,“仅今年年初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署名作者就近20人之多,可以想见这个团队的规模和资金投入力度”;而来自多方的信息也显示,谷歌目前已经将机器人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广泛地使用到诸如搜索引擎和无人驾驶汽车等项目上,“事实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相关研究团队和企业也都在进行类似的开发与研究。”

  但在业界专家看来,在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也不应夸大AlphaGo的胜利价值。乔宇说,即使是运用深度学习和增强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依然只是属于“弱人工智能”,好莱坞大片里经常出现的那种具有独立意志、具有情感认知能力的“强人工智能”到现在依然没有突破,“事实上,谷歌的这个团队并没有非常原创性的技术突破,国内外其实也有多个团队在做类似的开发,谷歌只是针对围棋进行了改进和提高,而且工程硬件能力更强,如果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其他团队也有能力开发出类似的‘狗’。”

  带来广阔市场空间

  AlphaGo赢下第一局的当天,全球围棋界被震撼了,全球的资本市场也被震撼了。包括中国股市在内的全球股市都对人工智能题材产生浓厚兴趣,带动相关股票市值显著上涨。

  在业界看来,AlphaGo只是解开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冰山一角,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已经全面进入人类生活,在工业制造、智能家居、自动驾驶、远程教育、大数据医疗等诸多领域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工业制造——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说,通过将前端设备、存储与数据分析相连接,人工智能让生产变得更加智能,让制造变得更加轻松,未来重塑生产力和业务流程也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支撑。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曾碧说,目前这家大学的机械自动化和计算机专业团队都在研发人工智能,“前者在机械本体、电机部件、精度检测等领域下了很大功夫,在国内居于领先位置,给不少企业提供了可靠帮助。”

  医疗服务——作为AlphaGo的开发者,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也在不久前宣布与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合作,着手建立医疗+机器学习的平台。去年10月底,以基因测序著称全球的深圳华大基因前CEO王俊就发起成立了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希望通过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的结合,构建出一个人工智能健康监测系统,来识别人类个体基因组数据、生理性状表型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为个体提供健康生活的建议及预测和预防疾病。

  无人驾驶——阿里云数据科学家、芝加哥大学统计学博士闵万里表示,人工智能在复杂场景下的应用,无人驾驶技术是一个范例。“谷歌无人汽车可以放在车道上,实时应对处理各种预想不到的路况和车况,从而计算出最佳行驶路线”。

  语音识别——这一技术在通信企业、移动终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得到广泛应用,蚂蚁金服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漆远,以智能客服为例,2015年的“双11”,蚂蚁金服95%的远程客户服务已由大数据智能机器人完成,同时实现了100%的自动语音识别。

  对于市场前景,多家券商分析认为,考虑到人工智能已经在金融、安防、客服等领域率先应用,并大幅减少人工成本,预计相关产业有望于1至2年迎来爆发。在特定领域中,语义识别、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图像识别技术的精度和效率已远超人工,节省了大量人工成本。随着人工成本的增长,人工智能的经济效益会愈发明显。

  中国市场强大需求推动人工智能井喷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产业界普遍重视对人工智能的投入和研发,这一点在高科技企业密集的深圳尤为明显。除了碳云智能外,华为、中兴等国内通信产业领头羊也在大力投入人工智能研究,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就明确表示,未来10至20年内全球将爆发一场技术革命,这场革命的三个特征中就有包括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突破。

  目前,华为已经在智慧手机的关键技术上进行布局,其中包括传感器、人物识别、3D扫描等感知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情景智能平台等智能技术,IoT平台、多协议(人车家内的各种通信协议)、全制式(UMTS/LTE/WIFI)等连接技术,以及AR/VR、360度沉浸式等交互技术等。在这些大企业之外,还有一批中小企业在家电、物流等领域进行人工智能开拓,他们大部分拥有海外人才团队,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与产业结合度较高,依靠风险投资等发展,活力较强,也同样值得关注。

  乔宇、曾碧等专家认为,无论在人工智能的学术水平,还是应用中对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上,中国目前不在国际水平之后。“目前国内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都在深度学习领域积极开展研发,我所在的团队也和国际水平基本保持同步。”乔宇说。

  中国市场的强大需求也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进入井喷状态的重要动力。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主任杨强认为,以2015年人工智能大会为例,无论是投稿量,还是被接收稿件数量,中国均比其他国家要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新兴科技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比较容易获得支持。”

  曾碧则表示,中国事实上已经是全球最重视人工智能的国家之一,“而且这已经不是863时代的国家行为,而是企业、机构全面介入的市场自主行为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发展的高潮前期,从无人机、机器人到智能驾驶、智能硬件,我们都有相关的研究,都有相关产品,虽然和谷歌的顶尖产品尚有一定的距离,但我们信心还是很足的,因为我们正在从全球吸引人才回国进行市场开发,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也非常大。”

  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明确人工智能为形成新产业模式的11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将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具体支持措施,清理阻碍发展的不合理制度。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国机器人产业集群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

【编辑:左盛丹】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