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汾酒常建伟:白酒国际化首先应普及白酒文化

2016年10月19日 16:0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新华网福州10月19日电(记者娄奕娟)10月19日,第95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中国白酒国际化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举行。陕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建伟表示,国际市场对中国白酒产品及其文化的认可度有待普及和提高,这一工作靠单品牌难度较大,中国白酒应抱团走出国门,改变白酒的国外消费结构,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国白酒及其文化。

  常建伟表示,目前,中国白酒的国外消费群体基本都是海外华人,国外市场并没有形成饮用中国白酒的氛围。而国内知名白酒品牌的出口靠企业自身单打独斗,参与激烈的国际白酒市场竞争,市场培育与普及的力量远远不足。“抱团出行”可成为促进中国白酒国际化的解决之道。

  常建伟说,尽管多数白酒企业轻松跑赢了国内生产总值(GDP)水平,但企业普遍感受到竞争压力。品牌如何升级,模式怎样创新,如何度过新旧交替、相互质疑的时期,如何化解来自内外部压迫感,这些都是中国白酒发展必然阶段所要面对的问题。

  “目前,白酒发展所处的阶段可谓‘森林时代’,乔木、灌木、草丛等各自生长,各种生存物种相互影响又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共生共荣。企业要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很难单打独斗去发展。目前白酒仍然缺乏走向国际化的基础,更需要抱团发展。” 常建伟表示,中国白酒“走出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

  第一个纬度是品质。常建伟说,品质包括口感、风味、口味等内容,有四个衡量标准:一是以工艺技术为核心的制造,中国的白酒工艺明显区别于世界其他酒类;二是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质造”,工匠精神是对自己产品的基本态度;三是以创新改变为核心的“智造”,体现的是企业对产品的智慧,同时是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的体现;四是以信仰责任为核心的制造,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白酒文化。

  常建伟强调,白酒国际化,首先要培养国际化的消费群体。靠广告投入或者进入商城铺货,并不能影响国外的消费结构,更好的选择是从整体宣传中国白酒文化入手。在品牌推广尤其在做产品包装方面,不单要适应国际化,同时推出符合中国特色文化的包装、产品形象。进行了一定文化普及后,再加入企业的个性化宣传,最终达到国际化对中国白酒的普遍认可。

  第二个纬度是模式。常建伟表示,每个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营销模式,同时借鉴国外或者国内较为成功的国际化白酒营销经验。一旦确定模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整体系统化营销,从人员能力、数量、广告投入等多个层面去协调,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常建伟说,近年来汾酒模式的核心为消费升级与工匠精神,即适应当前形势,在消费升级过程中,体现工匠精神。在这一过程,汾酒进行了一些尝试,包括如何体现工匠精神,如何形成与消费者的互动,等等。当下,消费者各方面要求较高,需要有参与感,包括认识产品的酿造过程,饮后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产品包装是否时尚化等内容。

  常建伟认为,新时期下,企业做好传播,创意应该跟着媒介走,锁定精准消费群体,达到传播的最大化。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满足社会不同的消费群体,做好企业的产品与营销方式,培育基础市场,逐步渗透影响,才有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第三个纬度是标准。常建伟表示,目前国际市场对中国白酒的接受程度不高,与国际标准接轨,实际上是中国白酒进入国际市场的“试金石”。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努力,尽快取得国际化标准的“通行证”。

  他同时建议,研究显示,清香型白酒最接近国外口味,易于国外消费者接受。白酒“走出去”,可尝试从清香型白酒开始,做好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工作,抱团出行。

【编辑:魏巍】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