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黑色星期伍”连升三级 国美将零售带入“超文本”形态

2017年03月17日 11: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3月17日电(段红彪) 自从“新零售”概念提出之后,业界的各种观点争论不断,不同企业的探索朝向也存在较大差异。

  从今年“国美黑色星期伍”购物狂欢节来看,这已不仅是一场规模浩大的年度营销活动,更是在新零售的探索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因为在此次活动中用户不仅能通过国美的线上线下渠道来体验并购买商品,而且还能通过微信卖场选购产品。这意味着零售形态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从原来人围绕着店转变为现在的店围绕着人转,一种“超文本”的新零售模式正在破茧而出。

  消除体验阻力用户体验进入“全场景”模式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在获取所需之物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一些阻力,比如位置阻力、搜索阻力,全球零售业态的演变就是各类企业不断帮助用户克服阻力、提供更好服务的过程。从百货到超级卖场再到连锁超市,一直到此前如火如荼的电商,每一次零售业态的演化,消费者面临的购物阻力都会大幅降低。

  互联网虽然带来了零距离,但不意味着用户体验的零距离,在电商时代,用户的体验仍然面临着阻力,比如有些产品只能看到而感受不到,有些只能感受到单一的功能,感受不到在特定场景下的效果。现在用户的需求日益个性化、碎片化,企业要适应用户的这种变化,不能固守原来的渠道模式,最重要的就是为用户提供“零阻力”的场景体验。

  从用户的本质需求上来看,用户需要的不是某件家电产品,而是一个安全省心的家。今年“国美黑色星期伍”一个重大突破就是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家庭生活系统解决方案,国美为消费者精心准备了众多高品质、低价格的家电组合购买方案,覆盖从厨卫到客厅,从书房到卧室的全部应用场景的家电,帮助消费者省时、省钱、省心。

  同时,国美还通过线上购买、线下体验、送安一体化以及全方位的售后服务保障为消费者提供全渠道购物体验。可以说,国美这种全体系的购物体验保障,将用户体验带入全景化的时代。事实证明,国美的这一创新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可。

  截止3月10日,“国美黑伍”首日销售额突破46亿元,超过200万名消费者在国美渠道购买到了心仪的商品。

  创新微信卖场零售进入“超文本”形态

  面对莫衷一是的新零售概念,有专家认为,新零售的核心不仅是“售”,更重要的是“创”。而在创的过程中,就需要各个触点接触消费者,零售应该成为消费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获得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平台。

  今年的“国美黑色星期伍”,国美创新性的开通了微信卖场,用户只需通过扫描商品对应的二维码进入微信卖场,就能完成商品的选购、支付、评价、分享等全过程。微信卖场为用户提供了又一价值触点。窥一斑而知全豹,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国美“新零售”战略落地的创新探索。

  国美微信卖场与微商等模式完全不同,它包含了前端、中端、后端的整合优势。

  在前端,国美拥有近1700家门店和国美Plus等消费者交互界面,微信卖场又提供了新的消费者交互入口,实现了消费者与国美、消费者与商品、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通,大大提升了各方之间的交互能力。

  在中端,微信卖场是建立在国美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上的,强大的供应链优势使得国美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了数万种产品的支持。

  在后端,凭借大数据工厂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为各类店铺形态提供最佳产品和服务。事实上,在国美微信卖场上面的产品不仅受用户欢迎,而且价格低得“恐怖”,这就源于国美差异化商品的供应链优势是其他企业难以企及的。微信卖场将成为国美未来“新零售”的重要一环,融合线上线下场景,与消费者建立强链接。

  微信卖场是国美创新的一小步,但却是行业发展的一大步,因为它反映出了今天零售发展的现实,卖场正在转向围绕着消费者的“超文本”形态。消费者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获取信息阻力,企业要做的就是消除用户感知体验的阻力。国美以用户为王、平台为王、产品为王、服务为王、分享为王、体验为王为核心,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可以说涵盖了用户所有能感知到的信息空间,势必为新零售的探索树立一个路标。

  在互联网时代,零售卖场正变得无处不在,用户体验正变得真实丰富。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先生认为,新零售的本质是创生一种新的零售逻辑,新零售实际上就是一个雾状的或者粒子组合的弹性的结构,它能随时链接到需求,也能通过链接满足需求,为用户带来全景化的体验,这种新零售的业态正在国美变成现实。

【编辑:殷伟豪】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