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薛兆丰付费专栏订阅用户破20万 现象级产品背后的知识消费升级

2017年11月15日 09: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11月15日电  2017年11月10日,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前夕,知识服务APP“得到”上的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订阅用户数突破20万大关,标志着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拥有20万学生的经济学超级大课堂。这同时是整个知识服务业的标志性事件:有更多的人愿意为优质的内容付费;更重要的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升级的驱动,整个社会正在形成全新的学习模式,将会对未来产生更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薛兆丰登上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

  自2017年2月20日上线至今,北大经济学教授、知名经济学者薛兆丰在“得到”开设的音频经济学专栏,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与真实世界紧密联系的话题和案例,迅速赢得了广泛的好评,订阅用户数不断攀升,在9个月不到的时间里便达到了20万。这个里程碑式的数字,为正在到来的知识经济革命拉开了序幕。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标志性事件以及它背后更为深刻的内涵。

  重新理解消费升级

  与媒体热议的单纯追求物质生活提升的“消费升级”概念不同,近一两年来,大众的消费升级需求已经不再满足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而是正在转向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而所谓的知识经济,正是这一波消费升级浪潮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消费升级的趋势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要重新理解,才能够对正在到来的变化有更清晰的把握。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2016年底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消费者2030年面貌前瞻》(The Chinese Consumer in 2030)的报告显示:以收入水平来衡量,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中产阶级国家;一方面是低收入人口比例也在不断缩小,另一方面中高收入人群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数亿人口将在15年内跻身中高收入人群。

  这部分人群的最大共性就是,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从事着社会认同度较高的职业,比如律师、医生、学者、教师、IT工程师、中小企业经营者等等。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上水平。

  这部分人群将是中国最具消费潜力的一群人,他们不仅会重塑中国经济的面貌,而且还会对今天的消费市场进行改造和重塑。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和消费能力,远超以往任何一个阶段,由此会带来知识经济的升级革命。

  所以,未来的消费升级,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简单地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升级,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升级,尤其是教育和知识领域的升级,将是消费升级领域最大的增长点之一。由此可见,《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这样高品质的知识服务产品,它的出现恰逢其时,赶上了内容消费的升级风口,满足了民众对于优质精神产品的消费需求。

《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专栏页面

  知识经济革命背后的巨大商机

  数字时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互联网等成为了知识传播的最重要载体,也成为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曾经免费和共享是中国互联网的主流行业形态,不过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门槛被拉低,每天生产海量的信息,导致优质的内容被淹没和稀释,用户需要花去大量的时间,从免费和庞杂的海量信息里寻找有用的知识。

  随着越来越多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中产阶级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加上中国消费市场升级的浪潮不断地推动和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用户愿意为稀缺的优质内容付费,优质的知识也有了更多的传递方式和更高的价值。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知识技能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05%,使用者约3亿人,预计2017年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大幅度提升。

  这份报告还指出,知识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覆盖更多的长尾人群;从单纯的单一技能提供转向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知识分享将成为跨界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渠道;知识付费将迎来从内容到模式的关键比拼,知识服务能否提供高品质的内容满足用户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关键。

  如果说2016年是中国“内容创业元年”,那么2017年则是“知识服务业”突飞猛进的一年。可以说,《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短时间突破20万付费订阅用户数,在2016年之前,是很难相信的事情,但是市场的长时间培育和教导,再加上消费升级的引导,2017年知识服务业正在开始走向成熟。

【编辑:段红彪】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