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减产压力犹存 水泥去产能亟待“规矩”加持

2017年12月25日 16:0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减产压力犹存

  水泥去产能亟待“规矩”加持

  “几乎一周一个价,实在吃不消。”12月24日,在江苏江阴一家汽车4S店的工地上,施工现场略显冷清,项目负责人武军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自今年上半年项目开工以来,水泥价格已经从300元/吨,涨到了目前的600元/吨,“价格翻番不说,我们小工地还限量供应,严重拖慢了工程进度。”

  今年下半年以来,水泥涨价潮席卷全国多数区域,尤其是进入12月份以来,华东等区域水泥价格的快速上调,市场各方各怀心事,既有上市公司业绩冲高,财报喜人,也有如武军一样,被水泥涨价“凝固”了工程进度。面对供需两端矛盾。近日,中国水泥协会印发《水泥行业去产能行动计划(2018—2020)》(简称“《行动计划》”),新疆、河南等省区也各出措施,以期破解水泥供求难题。但业内专家也指出,目前来看,错峰限产、淘汰低等级水泥、倡导并购重组等措施还不能完全扭转供不应求的局面,破局仍需产能鉴定标准明晰和市场规范运行。

  上市公司业绩大增

  “半年前还能赊账,货到了再结款,现在必须提前打款,有时还要托关系。”江苏南京某房地产施工项目负责人李超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南京的水泥价格近日已经冲到了620元/吨的年内新高,“虽然还没听说有工地因此停工,但是涨得离谱的价格还是让大家叫苦连天。”

  数据印证了施工方的“苦”。根据卓创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10月以来,南方水泥价格普遍大涨,华东地区高标水泥价格上涨至480-500元/吨,高于去年同期至少26%;在华东地区的带动下,11月全国水泥市场均价环比上涨9.34%,同比上涨15%;进入12月份,水泥价格涨幅更加明显,以华东地区为例,截至上周,相比12月1日涨幅已经超过30%。

  “2017年只剩最后一周,我们已可以断定,目前的水泥价格是自200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能与今年相比的也就是2011年了。”卓创资讯水泥行业分析师侯林林表示,今年水泥价格大涨的原因,主要是环保限产和错峰生产,导致了水泥严重缺货。另外,华东地区因为在秋冬季节迎来施工旺季,又恰逢长江进入枯水期,长江上游熟料输送困难,种种因素叠加,促成了下半年的价格飞涨。

  水泥价格上涨,助推了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水泥行业21家上市公司在今年前三季度的合计盈利达到176.30亿元,远超去年全年的134.74亿元。行业龙头海螺水泥公布的2017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500亿元,同比增长32%;归母净利润达98亿元,同比大增64%。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一份海螺水泥内部文件获悉,目前,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大多已提前完成2017年度产销目标。以马鞍山海螺水泥为例,截至12月12日,其水泥产销量突破380万吨,提前19天完成年度目标,并创历史新高。

  供需双方各执一词

  虽然,水泥价格上涨客观反映了市场供不应求的紧张程度,但下游一些需求方对此仍提出了异议。

  12月4日,武汉混凝土协会向武汉市发改委等多部门递交了报告,质疑上游的水泥生产企业及供应商,夸大环保整治及错峰停窖的影响,借机哄抬物价;12月5日,贵州省预拌混凝土行业协会也发文表示,严禁水泥、混凝土等主要建筑材料产品趁势涨价。

  但供给方对涨价却有不同认识。“质疑可以理解,但我们一直是在合理的范围内保障供应。”上峰水泥一位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全国范围内建材普涨背景下,当前水泥价格仍然处于合理水平,相比前几年的低谷,属于理性回归。而且,错峰生产和停窑限产都是为实现去产能目标提供过渡期,行业效益提升才能使得优势企业有能力奖补退出企业,推进去产能工作。

  中国水泥网资深专家曾家明称,当前,随着错峰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导致一些龙头企业无法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不同生产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加强,企业之间从竞争关系转变为竞合关系,为涨价提供了基础。

  产业上下游各执一词,实际上反映出水泥行业在选择市场化路径之前,未能厘清的因素太多。曾家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作为产能过剩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与钢铁等行业相比,水泥行业的去产能,并非是对落后产能的完全淘汰,‘去产能’实际上更多只是‘去产量’。”

  中国水泥网提供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仍有水泥企业3465家,水泥产能38.3亿吨,相比2016年底的34.36亿吨增长了10.3%,产能严重过剩压力有增无减。

  “真正意义去产能,首先要鉴定落后产能。”曾家明认为,一直以来,能耗高低、环保是否达标以及生产线的大小,是评价落后产能的标准,但是,其不确定因素太多。“比如,水泥行业的区域性明显,如果在偏远地区,考虑到运输半径等问题,优势产能相比落后产能可能更加不环保。”

  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中国水泥协会和相关部门在内,正在对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进行沟通,改变以往单纯的设备技术和产能考量,市场化和规范化再次被寄予厚望。

  部分省份率先“破局”

  对此,前述《行动计划》提出,将去产能作为行业“十三五”的主攻坚战。其中,在涉及确定落后产能的类别时,32.5强度等级水泥被建议停止生产。据测算,完全取消32.5强度等级水泥之后,水泥产能有望削减2亿吨左右,将有力推进水泥行业去产能步伐。与此同时,部分省份也不断出台措施,探索水泥去产能的机制化和长效化。在《行动计划》中,“总结新疆经验”的描述引发关注。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2014年,新疆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水泥行业错峰生产。与此同时,新疆作为全国较早开展能效对标工作和最早开展水泥行业自律的省区,具备较为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新疆水泥行业实现利润约4.76亿元,3年来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除了新疆经验,近期市场更为关注的是“河南做法”。12月17日,河南省政府发布通知,在明确超低排放的标准后,提出对达到该标准的水泥生产企业,可以在特定时间段不再实施错峰生产。

  “此举可以帮助真正具备先进产能的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继而通过市场化规律淘汰落后产能。”曾家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由于超低排放的标准非常严格,企业不仅在上马环保设备时要一次性耗资2000万元左右,后期每隔1-1.5年,还需花费近1000万元购买相关耗材。但是,在其他企业需要错峰生产时,达标企业能够满负荷运行,不仅形成较大的竞争优势,也打破了行业目前保持的竞合关系,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

  不过,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河南省目前发布的通知,只是征求意见稿,后续将如何执行还有待观察。而在调研过程中,多位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包括错峰限产、淘汰低等级水泥、倡导并购重组等,都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水泥行业去产能之路,不仅要厘清落后产能的鉴定标准,有待摸索的地方还有很多。实习记者 陈澄 本报记者 欧阳春香

【编辑:魏巍】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