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主题乐园热潮下虚火旺 IP产业链是“爆款”关键

2018年03月16日 13: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主题乐园热潮下虚火旺IP产业链是“爆款”关键
    图为“阿拉的海”水上乐园效果图 园区供图

  中新网3月16日电 近年来,迪士尼、环球影城等海外巨头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市场,而国内资本也蜂拥而至,不甘落后地将“热钱”投入主题乐园市场,希冀从热潮中分得一杯羹。

  但浪潮之下,也不乏裸泳者。趋近饱和的乐园市场,正面临着项目同质化、“一地多园”等种种困境。在此背景下,国内主题乐园转型步伐已悄然迈进,部分“探路者”打起了“文化牌”、走起了“乐园+IP产业链”的道路,欲从“同质化之战”突出重围。

图为“阿拉的海”水上乐园效果图 园区供图
图为“阿拉的海”水上乐园效果图 园区供图

  热潮背后虚火旺 原创“IP”成发力重点

  近年来,主题乐园在中国呈“井喷式”增长。咨询公司AECOM预测,中国主题公园整体游客量将在2020年前超过美国,到2025年、2030年中国主题公园客流人次将分别达到3.2亿和4.2亿人次。

  然而,在主题乐园的“热潮”之下,还暗藏着资本争相涌入的“虚火”。

  在浙江阿拉的海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健看来,所谓“虚火”主要是“虚”在同质化竞争。“这些遍地开花的乐园为追求短期利益而盲目布局,产品高度相似,重娱乐、轻文化,使游客陷入了审美疲劳。”李健感叹,“本来是要‘百花齐放’,结果却是‘自相残杀’。”

  诚然,狂热之后还需理性回归。千篇一律的主题乐园需找准定位,走出特色,打造符合中国市场的“文化内涵IP”,凭借独有的文化元素形成不可替代性。

  为了突出乐园“灵魂”,位于浙江象山的“阿拉的海”水上乐园,设计了一个以海上丝绸之路为文化背景,以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渔文化为主线的大航海时代奇幻冒险故事,让游玩多了故事性和“文艺味”。

  除了提高文化含量,“阿拉的海”水上乐园还在历史文脉中融入高科技,开发了游玩视频分享APP,并配备飓风大喇叭、极速华光轮、海神巨兽碗等30多项世界先进游乐设施,将智能科技应用于乐园的各个领域,使娱乐与高科技如影相随,处处渗透。

  “随着国内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如今主题乐园已不再是单纯玩设施的‘体验模式’了,而是进入了‘沉浸模式’。”李健表示,植入“IP”可以让游客身处故事场景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未来,文化产品和创意服务将是主题乐园的独特竞争力,阿拉的海将致力于打造与文化相融合的各类“水形态”综合娱乐项目。

图为“阿拉的海”水上乐园效果图 园区供图
图为“阿拉的海”水上乐园效果图 园区供图

  打破“门票经济” 构建全产业链

  除了陷入同质化“泥淖”,盈利模式单一、没有成熟的产业链、过分依赖门票收入,亦是国内主题乐园面临的诸多“痛点”。

  “如果纯粹玩设施,乐园就会变成雷同的景区。”李健认为,成熟的主题乐园盈利应该源自门票、购物、餐饮、住宿等多元化方式,如今很多用户完全有能力享受更优质的服务,只是国内许多主题乐园仍未跳出“门票经济”的单一盈利模式。

  的确,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游玩时享受“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长隆水上乐园的成功便得益于丰富的产业链,其在衍生产品和商业模式上的探索,拉长了消费者的停留时间,使门票收入仅仅是该产业链中的一小部分。

  同样,“阿拉的海”水上乐园不仅延长全产业链以化解“门票依赖症”,更实现了从单一独立景点到大规模旅游综合体的“升级”。

  “我们打造了‘一站式’的娱乐消夏综合体。”李健表示,“玩得尽兴了,游客可以品尝象山海鲜十六碗,买特色海产伴手礼,还可以去民谣酒吧和赶海人海鲜大排档尽情放松。”

  随着“后门票经济时代”到来,寻找产业链中的增值服务尤为重要。家庭亲子将越来越成为主题乐园的重要客群。在李健看来,未来随着“二胎时代”的到来,亲子游乐及服务的红利将进一步释放。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我们根据市场设计出满足亲子游需求的特色产品,乐园不仅能提供儿童托管、娱乐服务,还会请来外教与孩子互动,既满足儿童的娱乐需求,又迎合家长‘寓教于乐’的目的,未来乐园将有望搭载行业快车迎来发展新空间。”李健期冀道。

  无疑,随着资本热潮的冷却,市场将逐渐回归理性,急功近利、项目雷同的主题乐园将逐步退场,而有特色、有品牌、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会禁受住时间的考验,享受到巨大的“人口红利”。(李佳赟 黄杨子瑜)

【编辑:陈海峰】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