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郑万高铁5400吨梁体完美实现“托马斯回旋”

2018年07月26日 13: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7月26日电 26日凌晨4时30分开始,历时80分钟,由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路建)承建的重达5400吨的郑万高铁汉江特大桥连续梁顺时针旋转66.48°,犹如一只在夜空中展翅的白天鹅跨焦柳铁路翩翩起舞,完美地完成“托马斯回旋”,实现精准对接,标志着郑万高铁又一重要施工节点被顺利攻克。

  中交路建跨焦柳铁路转体施工现场负责人王彦合表示:“跨焦柳铁路连续梁为跨径为2×56米单T构,采用墩底转体工艺,转体总重量达5400吨,为郑万高铁湖北段之最。在高空中将重量约19架空客380的梁体平稳旋转66.48°,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管控至关重要。”

  据介绍,本次转体梁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境内,跨越的焦柳电气化铁路是我国中西部纵贯南北的重要铁路干线,每日对行列车约80趟,车流密集时段大约2至5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通行,因此可利用的天窗时间十分有限。如果采用传统悬臂施工的工艺跨越既有线,存在施工作业时段铁路停运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诸多问题。为了保障铁路安全,中交路建项目团队经过多方咨询以及多次施工方案比选后,将“悬臂对称施工”变更为“先悬臂再转体”的施工方法,既保证了工期,又将对既有铁路的运行影响降到了最低。

  “转不转得动”“转不转得稳”是最关键的转体施工技术难题。为此,中交路建项目团队对转体系统各部件、转体牵引力、安全储备系数、抗倾覆能力以及施工过程控制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攻关。针对转动球铰,他们采用了高精度测量机器人参与过程精度控制,首创了“球铰中心定位工艺装备”,将施工承重系统的上球铰顶面任意两点误差、球铰转动中心纵横向、球铰定位高程和偏位误差精确控制在了1毫米之内,球铰平面相对高差控制在0.5毫米之内,并通过优化“转动系统”和现场精细化控制将摩擦系数降至0.01,实现了球铰定位轴线和水准控制精度的“双精控”。

  “本次转体精度控制达到了毫米级,智能监控功不可没。”王彦合说道。在转体施工中,中交路建会同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了“桥梁转体过程智能化可视监控系统”,采用了“无人机技术”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建立BIM可视化模型,通过云端技术读取预先布置在主梁悬臂端、上转盘、撑脚等位置的监测数据并驱动模型运动,将转体过程中大桥各构件的实时状态进行了三维可视化展示。同时在转体缓慢就位过程中,采用行业领先的“点动”技术,就如同钟表指针一般缓慢精准对位,最终实现了将精度控制在毫米级范围内的目标。

  郑万高铁是联系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主要高速客运通道,设计时速为350公里/小时,是郑渝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交路建承建的郑万高铁四标为一座全长约28公里的汉江特大桥,其中跨汉江部分主桥为(109+220+109)米连续刚构-拱桥,也是目前国内在建跨度最大的无砟轨道连续刚构-拱桥。

  本次跨焦柳铁路连续梁的成功转体,不仅为郑万高铁汉江特大桥次架方向箱梁架设提前铺平了道路,也为今后同类型桥梁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编辑:陈海峰】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