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绿地全球商贸港开港 打造365天“买全球卖全球”平台

2018年11月13日 14: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11月13日电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落幕,6天展会汇聚全球商品、实现高频成交,让海外企业看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对绿地而言,“做好进博会的文章”才刚刚破题。

  11月13日,由绿地控股(600606.SH)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南侧打造的经上海市商务委认定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正式开港,11万平方米的商品交易馆共迎来41个国家的112家企业及组织入驻,未来三个月预计还有20个国家级机构企业入驻,成为国内最具规模、最具影响力及竞争力的进口商品集散地、首发地,实现365天、一站式“买全球、卖全球”。

  绿地作为上海本地世界500强跨国经营的领军企业,不仅在进博会期间对接服务展会,扩大商品采购规模及品类,签约12国实现约15亿美元采购。6天之外,绿地将以自身商贸产业为依托,全方位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通过建立常年交易平台、完善进口供应链渠道、升级实体零售末端、布局全国重点区域等举措,精准连接上下游,开辟进口新通路,更好助力我国扩大进口,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指出,如果说绿地贸易港是一个点,那么在它的背后,有全国50多家已开业、未来三年达到100家的绿地G-Super网络布局,有线上电商的同步集成,有绿地遍布全球的直采商贸网络和国内重点城市的保税物流基地。涵盖国际贸易、终端超商、保税物流及金融服务等在内的“绿地大消费体系”,将为绿地贸易港承接溢出效应、打造“永不落幕的进博会”保驾护航。

  据悉,为扩大采购合作,更好承接溢出效应,绿地从进口端、零售端同步发力,全渠道、常态化的进口交易服务平台和全国布局的零售体系日趋成熟。在进口端,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已实现了“买全球”的第一步,41个国家112家企业的进口商品涉及食品、电器、化妆品、汽车等多个品类,包括中国西班牙商会、比利时啤酒协会、加拿大牛肉国际协会及Penfolds(红酒)、Neato(机器人)、Morphy Richards(家电)、Blackmore(保健品)、GDFS(美妆)等一批有能级、有规模的企业及组织,阿塞拜疆、伊朗、格鲁吉亚、乌克兰、越南、泰国等国家也分别设立国家馆。展馆四楼专设非洲国家馆,引进南非、喀麦隆、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等7国商品。

  此外,为促成“展品变商品”,平台各项功能服务正加速落地,依托自身产业资源,绿地将为客商提供商品清关、物流配送、加工仓储、商品分销、供需对接等一站式“保姆化”服务,为海外企业打开一条高效便捷的进口贸易新通路,将贸易港打造成为全球新品和潮品的国内“聚集地”和“首发地”。在零售端,绿地依托全国布局的超市门店及线上平台,为消费者带去新鲜、高品质的进口商品,落地“卖全球”。

  目前,绿地旗下进口超市G-Super已在全国18个城市开设53家门店,进口商品比例超过90%,商品数超过9000个,涵盖海鲜、水果、日化用品等近20个品类。绿地在进博会期间签约的海外商品,有一部分已经在门店上架,如澳洲鲜奶、土耳其葵花籽油、越南火龙果等深受消费者青睐。

  为提升进博会的辐射效应,在供应链环节,绿地在国内重点区域、重点城市设立了多个“交易服务中心”,定期举办供需对接会,组织海外企业与国内采购商、零售商开展对接,直接促成商品采购,持续放大进口贸易规模,同时加快在全国布局商贸物流设施。进博会前夕,绿地已在成都举办了首场采购对接会,首次走出上海实现服务功能落地,来自多国的21家品牌商与西南地区44家采购商现场采购对接。同时,绿地已签约在天津北辰开发区投资百亿元打造北方最大商品贸易港,项目用地面积约600多亩。未来,绿地还将在天津、西安、武汉、郑州等重点城市举办专场采购对接会,并依托已布局的物流供应链设施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使其真正成为进博会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拓展延伸。近年来,绿地充分发挥商贸产业附加优势推进全国化布局,建设商贸零售供应链基地,提升供应链能级,多个供应链基地已在武汉、天津、苏州、嘉兴等地顺利开建。

  张玉良表示,下一步,绿地将以全球商品贸易港为主阵地和主平台,不断放大展会效应,为服务国家战略、打造永不落幕的进博会作出贡献,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通过布局全国提升进博会的辐射效应,推动全国重点区域、重点城市的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编辑:陈海峰】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