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红红火火听书业会不会是下一个“共享单车”?

2018年11月20日 15:5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唐山

  “这是每个人的大时代,这是一个人的晓年鉴。”11月14日,高晓松的《晓年鉴》正式在蜻蜓FM上开播,该节目被认为是“中国首档穿越式漫谈节目”。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个人回忆录。

  《晓年鉴》带出两个略让人惊讶的事实:其一,高晓松已50岁,到了怀旧的年龄;其二,如此年轻的听书群体正追捧一位50岁的年长者(据蜻蜓FM统计,高晓松此前的音频节目在该平台上累计点击量超50亿次)。

  我国听书市场起步于2014年,到2017年年底,市场规模已达40.5亿元,听书人口超2亿人,22.8%的成人选择过听书。

  不足4岁的市场,却在追捧一位50岁的偶像,构成了如此有趣的对比。这或者意味着:发展迅猛的听书市场已悄悄步入中年。

  “碎片化学习”忽悠了谁

  “碎片化学习!”这是听书商家打出的一句响亮口号。

  所谓碎片化学习,就是把过去浪费的5分钟、10分钟都用来学习,以使生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该口号的魅力在于,它契合了都市人生活的实际:《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显示,北京的上班族每日平均通勤时间为56分钟,上海、重庆为54分钟,天津为48分钟,成都为46分钟,广州为45分钟……如果能将这些碎片时间有效利用起来,等于生命延长了1/12以上(去除每日睡觉的8小时)。

  碎片化学习还形成了一套方法论,即:碎片时间,主题学习。

  碎片学习的问题在于效率太低,今天学,明天忘,所以听书商家建议用户尽可能聚焦在某个主题上,“每个主题都会在脑子里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树,久而久之,各种主题就会形成一片森林”。由此诞生了一个怪词——“主题式吸附”。

  至少在逻辑层面,听书业清晰地表明了它的用户价值,所以听书业能以每年40%以上速度迅猛发展,但该逻辑能否经得起市场检验,则是另一回事。

  听书会成为又一个“共享单车”吗

  “碎片化学习”看上去很美好,可在执行中并非一帆风顺。

  其一,付费率不高:不足3%的成人肯付费听书,每7个听书用户中,付费用户还不到1人。

  其二,内容逆淘汰:体现在鸡汤类、商业技巧类、养生类听书受欢迎,人文类严肃书籍基本被排斥在外。

  其三,市场渗透率低:所谓市场渗透率,指的是市场未来发展前景,据统计,国人每天休闲时间平均仅为2.55小时,这给听书设定了天花板。

  其四,续费率低:许多听书用户在尝试过一段时间后,开始抱怨缺乏新内容。

  2018年,各大听书平台不约而同地强化了内容生产,由此引发新的困境:制作价格越炒越高,听书文稿价格一度达到每字2元钱。以一部听书6000字计,加上录音等,制作成本即超1.5万元,综合成本则不低于2万元。一般情况下,50部听书打包销售价格很难达到100元。这意味着:只有销售1万部以上才能盈利,绝大多数听书节目根本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显然,听书正步入曾风靡一时的“共享单车”式困境:用融资填平销售亏空,可预期前景却迟迟无法兑现,甚至看不到兑现的希望,结果变成“烧钱赚吆喝”。

  好在民间投资空间相对狭小,听书又讲了一个好故事,所以只要有影响的平台还没倒下,该泡沫还有相当的膨胀空间。

  听书学知识是个伪命题

  问题关键,在于“碎片化学习”本身存有逻辑漏洞。

  一方面,听的效率太低。研究表明,人类接收的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达成的,听只是其十分之一。从接收信息的效率看,眼睛则是耳朵的100倍。智能手机已能保证乘客在拥挤环境下看视频,则听书只对开车群体有独特价值。

  另一方面,听书未必是适宜的学习方式,因耳蜗接收信息上限仅为1Mbps,所以听书的平均速度仅为200~300字/分钟(看书的平均速度可达500~1000字/分钟),一旦超过此速度,就会出现“听不懂”“听着太累”等问题。所以听书必须简化逻辑,用直线思维来传达,其结果是无法实现高质量阅读,所谓“压缩精华内容”,其实往往是阉割后的内容。

  此外,还有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学习就是学知识吗?

  我们生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学生还没迈出校门,他所学的知识中便已有75%成为陈旧知识了。我们必须承认两个现实:其一,现代知识太多,一个人穷毕生之力也学不过来;其二,绝大多数知识没必要学,因为它很快会变得陈旧。

  打着“知识爆炸”的旗号来贩卖知识,用“终身学习”来劝说人们死记硬背,这是缺乏逻辑的应对方案。

  事实是,随着知识检索高度方便,现代人在90%情况下遇到的是思维困境,只有10%的情况才需要补充新知。

  在今天,“终身学习”指的是学习智慧,罗列知识点只能营造出表面博学的幻象,与时代需求严重脱节。正如著名物理学家劳厄所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来的东西。”

  不看书的人在给你讲书

  令人惊讶的是,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听书平台仍在采取“知识填鸭法”,只是在语言略生动一些(由此也带来“偶尔/轻微的亵渎或低俗幽默”的普遍问题)。各大听书平台对音频文稿都有相当僵化的格式要求,均明确提出“将全书的核心观点、知识点、思想、主题提炼出来,讲清楚,讲透”。

  僵化的背后,体现出两方面困境:

  首先,音频很难传达思想,只能用密集的知识点把听众“砸晕”。

  其次,绝大多数听书编辑不读书,不知道书的内容是什么,为避免被撰稿者愚弄,只好用僵化的格式,以确保对方确实读过原著。

  以英国西蒙·蒙蒂菲奥里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为例,该书原标题为《耶路撒冷编年史》,本身就是一部经过大大压缩的历史著作,作者用异常简练的笔法将一座城市的历史概述出来,几无再压缩的空间。可神奇的是,几乎所有听书平台上均有此书,居然都能用20分钟左右讲完这部57万字巨著的“核心内容”。完全听下来,真正读过原著的人难免惶惑:西蒙·蒙蒂菲奥里又出新著了?

  类似笑话比比皆是,不夸张地说,50%以上的听书是没读过原著的人生产出来的。听书编辑们有自己的借口:每天工作这么忙,任务这么重,哪有时间去看书?

  于是,在“碎片化学习”的美妙名目下,其实是一批不读书的人在教导同样不读书的人,如何“快速”读完一本书,并吸取其中“精华”。

  太多听书平台正在制造单向度的人

  与听书平台批量生产伪知识相比,更可怕的是它在传播错误的思想方法与价值观,为决定论培养着忠实信徒。

  听书很难传递精致的、复杂的、深入的内容,说得越斩钉截铁,越情绪饱满,越容易赢得读者们的掌声。

  煽情文化的最大害处在于,它培养出一批批只相信固定答案、不肯独立思考、缺乏包容能力的人,这等于是将传统教育的弊端发扬光大。

  我们生活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在海量信息面前,我们所知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让我们恐慌——因为我们都不知道这世界在围绕什么而运转,它的风险在哪里,谁在左右这一切,我们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中建立自我的价值……

  凭借传统的、万法归宗的人文理想,已很难让我们获得真实感。这意味着,作为现代人,我们必须接受自己的无知、迷茫、恐惧,我们必须承认: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认识不到“必然”,只能认识到“可能”。

  确实,把历史视为好人与坏人博弈,把经济学视为能解决一切的理论,把进化论视为天然正确,把人际关系视为技术操作……这让听书更富戏剧性,变得更“有趣”,可由此培育出来的是单向度听众,他们将扼杀听书的未来。

  听书不只是生意,也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责,它有义务提醒人们:解构理性是危险的,我们更应向现代文明靠拢,而非背离它。

  更有文化,而非更有知识

  由此可以理解,为何高晓松、蒋勋、梁宏达、张召忠、许知远、马红漫等会成为听书时代的佼佼者。他们未必最有知识,但姿势最正确,即:他们总在怀疑中,总在追寻真问题。他们不只是意见领袖,更是表达楷模。

  传统社会能保持相对稳定、平和的舆论环境,因为纸媒通过数百年发展,沉淀出一套相对成熟的话语方式,当我们说“好好说话”时,指的就是这种话语方式。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这套话语方式受到严重冲击,人们更喜欢用“标题党”“酷评”等方式来表达意见。

  在今天,如何不被定见所迷惑,如何不落入滥情的圈套,如何保持开放的态度……其实远比掌握几个知识点更重要。事实是,听书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它或者成为煽动家的舞台,或者成为娱乐化的舞台。娱乐化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消解的力量,可以让我们的心灵不被戾气所掌控。

  更有文化,而不是更有知识,这更符合听书的本然需求。

  没有人能预测未来,但50亿的点击量说明:在历经说书神话的一番喧嚣后,还是高晓松的这条路更亲切一些。

【编辑:邢天然】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