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中扶贫副理事长刘文奎:怎样打造公益生态?

中扶贫副理事长刘文奎:怎样打造公益生态?

2019年11月06日 15:2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不久前,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民生银行共同发起的ME创新计划迎来第五个年头,这一由基金会和金融企业共同打造的资助型公益创新模式,为近百个NGO提供资助和能力提升建设,成为大型企业和基金会合作的一个创新样本。

  如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公益怎样从单纯地帮助个人到推动行业发展?如何打造基金会的核心能力?未来公益行业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作为专注于公益领域20余年的公益人,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奎给出了他的思考。以下为访谈节选:

  新阶段:从注重过程到注重效果

  问:大型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这些年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刘文奎: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合作方,包括基金会在内的公益组织,要由资源导向转向需求导向。

  今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30年,我们有个大的阶段变化。成立之初我们是资源导向,就是什么项目能够筹到款,我们就做什么项目,很长时间都是如此。

  现在基金会转型为以需求为本。我们根据贫困人口的需求设计项目,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机构具备了专业性,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资源,很多企业认同我们设计的解决方案,我们能够找到需要的资源。因此现在基金会的工作重心从资源导向变成了需求导向,更加关注贫困的成因,更加注重从贫困人口的需求出发思考问题。

  其次,企业更关注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我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转变。原来企业做社会责任更多的是关注形式、关注过程,可能不太关注结果。捐了钱,做了项目,到底效果怎么样?其实很多企业并不是真的很关心。未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提高,当很多企业不再追求利润至上,开始考虑回报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时候,就一定会关注结果、关注需求。

  第三,培育修路的人。关键是怎么样做效果更好、可持续、对社会的推动效果最大。同样一分钱花下去,可能是修了一条路,这当然很好,但是我也可以选择培养修路的人,而不是直接去修路,这对修路的机制可能更有价值。对于公益行业,培养修路人比单纯修路更重要。

  所以我个人的理解是,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就是从最早的重过程、重形式,转向重需求、重结果。

  问:从理念到行动上来看,中外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有什么样的不同和特点?

  刘文奎:外企更关注可持续性。包括我们跟三星、苹果、摩根大通等合作,他们传播的少,在这方面要求不多,但是他们确实很看重我们项目的方案,很看重我们的项目效果和产出。

  很多外企倾向于用市场方法解决贫困问题,比如摩根大通、苹果都支持电商产业扶贫,以合作社为基础,向当地周围辐射;比如星巴克提供资金,在云南保山建咖啡基地,他们采购生产出来的咖啡,给农民公平的价格。

  国内企业也正在逐渐地关注可持续,注重结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中石油、中石化也在关注产业扶贫,我认为这是一脉相通的。只是说国外这方面比较成熟,发展时间比较早,他们的社会责任发展到了更加关注可持续性和效果的阶段,未来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专业来自持续多年的专注

  问:作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领导和管理大型基金会有什么秘诀?

  刘文奎:首先是专注。我在扶贫基金会工作今年是第20个年头了,我觉得做好基金会最重要的是专注。从团队到管理层,只有你真正喜欢这份事业,才能做到专注。

  我们有一个内部用人机制,要做到部门负责人,至少要在基金会工作10年以上,这要求对基金会的工作非常热爱。因为热爱了才能专注,专注了,才能够做到专业,才能去坚持。比如有些难点一年啃不动就两年,直到把问题找出来,最后才能够设计出来好的模式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们基金会的文化是四个关键词:服务、改变,阳光、坚韧。为什么把服务放在第一个?因为服务体现的是态度,也是专业。作为一个基金会,要把善心传递给弱势群体,首先一定要懂得感恩、要知道敬畏。同时从能力上,你必须专业,要拿出来好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服务的内涵。

  改变,就是要不断地改变自己,反思我们的工作,是不是还有改进的地方。所以我们团队创新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我们设计了很多机制来鼓励创新,比如设立创业和创新基金。创新的意识要求我们,要关注新问题,要学习新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提倡阳光,传递正能量,这是基金会工作的天然属性和制度要求,是公益组织不可缺少的。

  坚韧就是正确地面对困难。社会问题很多,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不容易,我们一定会不断遇到困难。遇到各种困难后,你应该怎么面对?很多工作困难重重,难道就不坚持了吗?比如像我们搞乡村工作,探索村庄怎么发展,今年19年了,前面13年都是失败的,如果当初放弃了就不会有最终的成功。从个人来讲所谓坚韧的精神,就是碰到困难了,遇到挫折了怎么办?是辞职走人,还是再坚持下去?所以做到坚韧,需要持续地投入和专注。

  打造生生不息的公益生态

  问:包括基金会在内,公益组织未来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资助型和执行型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刘文奎:我最想强调的还是专业性,只有专业了,你才有社会价值,才能在自身所处领域找到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至于最终做资助还是做操作执行,我觉得取决于公益组织的资源特征。

  很多企业基金会本身是财团,有足够资金,不需要筹款,这是他们的长项,但需要找专业的人来执行项目。对于这类公益组织,就不一定要再自己建立项目执行团队,因为培养过程会很长。而你如果去挖人,别的公益和社会组织的力量不就削弱了吗?此消彼长,并不产生增量。

  这类基金会最好的方法就是发现并培养更多的社会组织来执行,这样资金效率是最高的。财团基金会只需要管理好资金,找到有能力的团队去资助,这是他们的强项和优势。他们就适合做资助型基金会。

  募捐执行型公益组织,像中国扶贫基金会,我们虽然也在做资助,但是我们的长处并不在资金,我们很大部分钱都是定向捐助的,因为我们做的项目很专业,我们提的解决方案能够解决问题,我们团队的执行能力很强,所以企业才会提供捐助和支持。

  在扶贫领域,我们主要的价值是发现贫困问题,发现贫困人口新的需求,然后对接企业的公益资源,设计成不同的项目,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有效帮助对应的人群。

  在资助型基金会还比较少,公益资源供给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也会争取一些资源,用我们成熟的模型方法和经验,通过培训传导,培育一些伙伴,提升他们的能力。这是因为我们认识到,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仅仅依赖现有的社会组织还远远不够,必须培育更多社会组织,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所以期望将来我们的基金会更加多样化:有做资助的,有做操作执行的,也有平台服务。大家各司其职,做自己最擅长的,联手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公益生态。

  我们会跟企业一起努力,比如这次民生银行的ME创新计划,共同推动整个公益生态的建立和发展。

【编辑:李季】

产经频道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