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理性看待股东纠纷 格力地产事件存三大误解

理性看待股东纠纷 格力地产事件存三大误解

2019年11月29日 15:07 来源:北国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因控股股东所持公司的部分股权被冻结,在个别媒体报道推波助澜之下,格力地产被推上风口浪尖。不仅上交所发去问询函,要求对相关事项进行说明,更有个别言论警告公司控制权或发生变化甚至引发债务偿付风险。作为公众公司,格力地产自然有义务回应公众疑问,以正视听;作为市场一份子,公众也应擦亮眼睛,避免被混淆视听的言论误导。

  误解一:危及控股股东地位

  格力地产11月14日公告,公司股东珠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投公司”)所持16.83%公司股份,因合同纠纷被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杭州滨创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申请冻结。海投公司目前是格力地产控股股东,合计持有后者41.13%的股份。此次海投公司被冻结的股份合计3.47亿股,占其所持格力地产股份的40.92%,占格力地产总股本的16.83%。看到控股股东持有部分股份被冻结,有观点就称可能导致公司股东结构和控制权发生变化。

  需要明确的是,这一担忧完全没有必要。海投公司持有格力地产股份属于其公司资产,因合同纠纷,在原告申请诉前财产保全措施后,法院将海投公司的部分股份进行了冻结。该冻结措施仅是限制了该部分股份的处分权,并不导致所有权转移,且并未对海投公司作为股东的其他权力进行限制。目前,海投公司依旧是格力地产最大股东,依法享有和行使绝大部分股东权利,对格力地产拥有充分的控制权。此次海投公司持有的部分股份被冻结对格力地产控制权是不会造成影响的。

  工商登记资料显示,海投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在珠海市横琴新区成立的一家国有独资公司,唯一股东是珠海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海投公司作为国有资产投资运营平台,旗下格力地产是其重要资产,没有理由放弃格力地产控股股东的地位。

  误解二:危及公司经营

  另有观点称,此次纠纷可能拖累格力地产业务开展,拖累营收数据。

  需要明确的是,海投公司持有的部分股份被冻结并未给格力地产日常经营造成影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通过股东大会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不干涉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上市公司拥有独立的业务和经营自主权,与控股股东在业务、人员、资产、机构、财务等方面完全分开。控股股东持有的部分上市公司股权被冻结,与上市公司日常经营并不构成关联。

  若因纠纷影响到格力地产日常经营,事实上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作为最大股东,维护上市公司稳定发展、从而享受持续回报的诉求应当是一致的,这一点不容质疑。

  误解三:危及债务偿债

  还有观点称,股权冻结可能影响公司信用,甚至引发债务偿付风险。

  需要明确的是,这一担忧不但没有必要,并且有危言耸听之嫌,给上市公司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不亚于其股权冻结事件本身。

  财务指标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公司衡量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的流动比率为3.52,在新证监会门类行业的房地产业136家A股上市公司中排第11位;衡量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对流动负债保障程度的现金比率为0.39,排在第40名;衡量公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保障流动负债程度的经营现金流量比率为0.13,排在行业第32位……从多个指标来看,当前格力地产偿债能力总体良好,并无突出的债务偿付风险。

  近年来,格力地产借力资本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可转债等多渠道融资,使得公司负债规模有所上升,恰恰印证了关键事实——格力地产在公开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十分畅通。公开数据还显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格力地产公司授信总额为147.85亿元,总体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授信余额为106.72亿元,间接融资渠道通畅。

  再融资能力是企业债务滚动能力的重要考察维度。无论从直接还是从间接融资情况看,格力地产发生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较低,何况公司具有地方国资背景,政府支持绝对不能忽视。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格力地产债券余额为74.31亿元,主要为中期债券,一年以内到期的债券不过4亿元左右。考虑到行权,未来一年内到期的债务增至20亿元,仍小于公司三季报披露的货币资金规模(29亿元)。2019年以来,格力地产经营性现金流量转正,按照这一趋势,及时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依然较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联合发布跟踪评级结果,给予格力地产AA的主体长期信用等级,评级展望为稳定。根据该评级机构的定义,AA级意味着发行人偿还债务的能力很强,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大,违约风险很低,同样有力地回击了部分媒体的片面推断。

【编辑:田博群】

产经频道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