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50years.gif (6051 字节)

国防外交篇

新中国五十周年特稿: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三航天大国

  航天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和综合性的高科技群体,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国防力量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很快发展成为名列世界第三的航天大国。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于一九五六年。从第一个导弹技术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历程,已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专业齐全、完整配套的航天研究、设计、试验、研制、生产、发射和测控体系,制成长征型系统火箭,先后发射五十一颗人造卫星。航天科技工业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长征二号火箭发射成功,把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送上了天,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的国家。这对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后又连续进行了二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成功发射。

  一九七八年底,十一□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

  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作为中国批准唯一的对外经营发射商业卫星服务及开展国际太空技术合作业务的商业机构--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开始承担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市场,至今已进行了二十三次成功的商业发射,共计成功发射了二十五颗商业卫星,有二百七十四个转发器在太空运转,还为国际用户提供了五次搭载服务。在长征火箭为国外用户成功发射的十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中,有八颗直接服务于东南亚地区,成为这个地区卫星通信业务的主力军。长征火箭发射的商业卫星,可以覆盖亚欧美及澳大利亚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提供卫星通信服务。自一九九零年至一九九七年中国的商业发射约占国际市场份额的百分之七点九。

  发射外国商业卫星,使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太空市场竞争的广阔天地。这种商业竞争,从一个侧面促使中国航天工业保持发展势头。在国际需求的推动下,中国航天企业以更快的速度研制了长征二号捆绑火箭、SD等新型火箭,使中国的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从二点五吨提高到九点二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从一点四吨提高到五点三吨。

  在太空技术方面,从一九七零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具备研制地球静止轨道通讯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资源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等的能力,先后研制并发射成功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实践一号、实践二号、实践四号、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以及返回式遥感卫星等在内的共计四十多颗人造地球卫星。目前在太空中运行的有一九九七年发射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风云二号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今年发射的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这些卫星的应用,为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航天科技和国防科技发展相辅相成。在长征系列火箭发展过程中,用于国防的东风系列战略导弹也令世界瞩目,东风四十一型、东风四型和东风五型,均是射程六千公里以上战略导弹。今年八月二日,中国再次进行新型东风三十一型洲际战略弹道导弹试验获得成功,轰动了世界。此外,中国还研制成各种型号的地空导弹、地地战术导弹、防空导弹和海防导弹,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武器装备水平和国防力量。除此之外,中国还积极准备发射载人太空船,并进行类似美国太空穿梭飞机的天地往返系列的研究试验。

  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鼓励和扶持。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将根据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发展包括通信卫星、资源卫星、气象卫星、减灾卫星在内的卫星及其应用技术,建立以应用卫星为主要平台的天地一体化的天基信息系统,重点解决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电视教育、环境污染、交通导航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难题和热点问题;进一步提高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逐步实现运载火箭的分系统、零部件的系列化、通用化、模块化,不断提高火箭质量和发射的成功率,为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加满意的发射服务;扩大航天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实现中国「科教兴国」战略,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据香港中国通讯社九月三日电)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