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50years.gif (6051 字节)

建设成就篇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家庭联产承包 中国农村巨变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三日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家庭联产承包 中国农村巨变

中新社记者 苏贵友

  “耕者有其田”是世代农民的理想,新中国的成立圆了农民的土地梦。

  然而,随后推行的“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使农民处于有田却无权的尴尬境地,不仅没给农民带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且建国近三十年中国仍有两亿五千万农民温饱不能保障。

穷则思变。尽管在五十年代末“包产到户”就已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被否定了,但在一九七八年冬天,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位农民签定了“包产到户”的私下契约,因为农民深刻认识到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包产到户,争得生产经营自主权,成为亿万中国农民的心声。

  一九八0年十一月初,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五,三年后这一比例达到百分之九十四以上。而在一九八四年中国粮食产量历史性地达到四千亿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成功地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包产到户的效果使中国决策者在不同场合表示全力支持,从一九八二年起连发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确立和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承包经营克服了平均主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过去农民生产分配听指令,干多干少一个样,如今农民生产成果直接和效益挂钩,干多干少不一样。“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就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直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截止去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二十年来,中国农业生产年均发展速度达百分之六点七,远远超出同期世界农业平均发展水平。中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百分之二点七,总产量连攀几个台阶,一九九六年突破了五千亿公斤,成为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改善了长期困扰中国的粮食供给不足的状况。棉、油、糖、猪牛羊肉和奶类产量增长了数倍,人均肉、蛋、奶占有水平已经超过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家庭承包经营还变革了农产品流通体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它作为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全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推动农村自然经济向社会化、专业化的商品经济转化。中国农村巨变,“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再也不是梦。

农民致富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农村政策,农民越富就越担心政策变。但如今家庭承包经营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已经成熟,实现了与市场经济的成功接轨。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再次宣布:“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这无疑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

农民心里踏实了:土地使用权还是自己的,能产生多大效益要看自己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农村经济和市场竞争的迅速发展,他们自发联合走上机械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道路。

  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把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中。如今市场上一年四季蔬菜水果不断,冬天吃上西瓜和荔枝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农民还瞅准城里人热衷于反朴归真吃“绿色食品”,又开展无污染生态农业,并使乡间田埂成了旅游观光的胜地。

  (完)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