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50years.gif (6051 字节)

建设成就篇

百年三次大洪水 世纪老人话沧桑

谭剑“江湖两害、十年九灾”曾是洞庭湖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肆虐的长江洪水使湖区人一到汛期便惴惴不安。然而当今年7月份长江历史上第二大洪水汹涌袭来时,华容县103岁的谭冬生老人却在家中安详地抽着旱烟,品着清茶。就在老人的家门口,新加修的长江干堤宛如一道铜墙铁壁,挡住了滔滔江水。百多年来,这位老人心中从来没有此刻这般悠闲平静。

在华容县洪山头长江大堤下的一幢青砖瓦房里,记者找到了谭冬生。百岁高龄的谭老精神矍烁,思路清晰。点燃烟丝,抚今追昔,老人思绪万千。一个多世纪的生活经历中,有三次特大洪水让谭冬生老人终身难忘。一次是1931年大水,一次是1954年大水,另一次便是去年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水。

一年前,谭冬生老人家住的洪山头镇曾是湖南省内最险的长江堤段之一。这里的洪峰水位一度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一米多,水情最危急时洪山头大堤仅子堤就垒了七层,万余军民在这里苦战了两个多月,力保长江干堤安然无恙。

虽然去年到长江水退时,百岁高龄的谭冬生已在大堤上整整住了78天。但老人对政府的防汛工作却十分满意:“百年难遇的水啊,房子没垮,庄稼还有收成。这要换了以前,等待我们老百姓的就只能是逃荒一条路了。”“我在长江边上住了一辈子,经历过清朝、民国,从来没有见哪一个政府像现在这样修堤防汛,像现在这样为老百姓着想。这两年每到抗洪时都有那么多领导、那么多解放军帮助我们抢险,在旧社会这是不可想像的。”老人说。

“在解放前,湖区的日子苦不堪言。”在谭冬生的回忆中,那时的湖区可以说是有堤无防,洪山头长江大堤只有一张桌子那么高,“连狗仔都跳得过去”。当时谭冬生被抓去守堤查险,查险人员只有一盏马灯,却要守住两公里长的大堤。“那时候,垮堤了当官的什么事也没有,抢险的劳力却要被堤工局扔进溃口淹死。”谭冬生还清楚地记得,1931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华容县“十垸九溃”,号称洞庭“棉库粮仓”的华容县变成了一片汪洋泽国,两千多人被洪水淹死。他抱着一个木桶死里逃生后,全家老小挤在大堤上,仅靠一间茅棚遮风蔽雨。当时的政府每天只给灾民们二两米,大批人被活活饿死,富饶的洞庭湖区一时成了人间地狱。为了求生,谭冬生只好拖妻携女到外乡讨饭逃荒。后来由于灾荒饥馑,老人九个子女中先后有六人夭折。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对长江和洞庭湖的治理力度,湖区防洪能力也有所提高,湖区人的境况逐渐好了起来。可1954年洪水仍给谭冬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时湖南和平解放不久,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洪山头长江干堤虽然没有溃决,但垸内渍水严重,站在大堤上只看见一片汪洋,分不出哪边是长江水,哪边是渍水。由于内渍严重,谭冬生所在的民生大垸几乎颗粒无收,房子也被渍水浸垮,一家人住在小木排上,靠政府救济度日。“好在那时已经有了人民政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民们生活有了保障。”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到灾后第二年,谭冬生一家就重新修了房子,种上了棉花。全家人也不必再去逃荒了。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对大江大湖的治理力度。特别是去年洪水过后,长江干堤和洞庭湖重要堤防全部按百年一遇的标准加高加固。洪山头大堤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高了近两米。谭冬生的日子也越过越安心,老人每年都要轮流到三个女儿家里住上一段时间,去年冬天在岳阳的三女儿还特意把老人接到市里逛了逛。不过老人还是愿意住在乡下,住在长江边。棉絮吐白,稻穗飘香,洞庭湖区又到了一年中最美的丰收时节。对比今昔,谭冬生老人由衷地感叹:“还是共产党好,还是新中国好!”(完)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