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50years.gif (6051 字节)

建设成就篇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从短缺到丰盛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二日电 从短缺到丰盛
        中新社记者  肖瑞
  短缺的滋味,大多数中国人怕是越来越淡漠了。但打开封存的记忆,这样的情形,想起来依然痛切:
  回望几十年,中国百姓的生活几乎是一个模式:一个月半斤肉几两油,买牛奶要医院开证明,买家具要结婚证,买自行车要彻夜排队……那时,谁要是出差去趟上海,免不了要为左邻右舍捎回的确良花布、大白兔奶糖、……
  说来令今天的孩子们无法想象,七十年代的中国,仅全国性的票证就达七十多种。要什么,没什么,钱少,东西也少。“那年头,过日子真难呐!”上了年纪的老人如今跟儿孙们唠嗑,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的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百姓在生存线上挣扎。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上。统计资料表明,一九四九年人均年现金收入还不足一百元。当时,仅北京市的赤贫和次贫户就有二十四点六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四。
  改革前:政治运动不断,反右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使人民生活几起几落,在温饱线上徘徊了二十年之久。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八年的二十一年中,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平均增长仅百分之零点八。
  改革开放二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居民收入增长最多的时期。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表明,一九九八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一九五七年的二百五十四元增加到五千四百二十四元。居民吃、穿、用、住、行等方面的消费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吃:餐桌上鱼、肉、蛋、菜、水果日趋丰盛,人均副食支出已超过主食支出。吃营养、吃鲜活、吃绿色食品已成时尚,过去为满足温饱的粗粮、野菜重又受到人们的青睐;
  穿:人们已告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拮据和“一季多衣”的单调,如今一季多衣已太平常,富裕一些的人讲究穿名牌,收入少一些也可以穿出花样,穿出个性。从满街的“中山装”“列宁服”到今天色彩纷呈,花样翻新,生活的变迁可以在衣裳的变化中找到印证;
  住: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国城镇居民每一间瓦房住三至五人的户占居民总户数的百分之七十,去年,七成六的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八平方米以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迁进设施齐全的楼房,农村新式民居的普及,丰衣足食后的人们越来越讲究住得宽敞、舒适。在经久不衰的“装修热”、“厨房革命”、“卫生间革命”中,人们在寻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政府描绘的“安居工程”、“康居工程”,则为一些无房户、拥挤户、不方便户带来了希望;
  用:几十年前,电视在寻常百姓心目中如同神话,而今却与人们的生活须臾不可分离。从“三转一响”的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到彩电、洗衣机、电冰箱、收录机为代表的“新四件”,到电话、空调、家用电脑、轿车等新潮消费扑面而来,中国人的生活的提高是何等显著!
  据统计,一九九八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一百零五台,洗衣机九十一台,电冰箱七十六台,百分之六十三点八的家庭装有电话。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中国老百姓的钱袋迅速饱满:一九九八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一九五二年的八点六亿元升至五万三千四百多亿元。
  目前,与城镇居民相比,中国农民的消费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尚待解决,。要实现共同富裕,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必须加快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完)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