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50years.gif (6051 字节)

科教文体篇

壮志凌云铸“银河”

新华社记者 曹光晖

能否拥有高性能的巨型计算机是检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气象、地震、核能、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巨型计算机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科技工作者大力发扬创造“两弹一星”精神的光荣传统,在巨型计算机领域屡克困难、努力开拓,在短短的时间里先后开发出“银河”亿次、10亿次、百亿次三代巨型计算机,从而使中国步入世界巨型计算机研制和开发水平的前列,它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早在1978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就对研制巨型计算机一事极为关注。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立下军令状:一定尽快研制出中国的亿次巨型机。受命研制任务的国防科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慈云桂也立下誓言:一亿次一次不少,6年时间一天不拖。结果,经过5年艰苦卓绝的奋战,1983年12月,我国第一台亿次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了,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研制巨型机的国家之一。张爱萍将军亲自为它题名为“银河”。

在“银河”亿次机研制成功后,国防科大计算机研究所在尚未得到国家拨款之前,就为新型“银河”巨型机做了大量的预研工作。1988年3月,国家气象局作为国内的急需用户,与他们正式签订研制“银河-∏”巨型机合同书。在当今发达国家,研制一台“银河-∏”同型的巨型机,至少需要1亿美元和5年以上时间,而当时用户给他们提供的科研费用只有几千万元人民币,与“银河-I”研制经费相近,而性能却要求高出一个数量级,并要求在1992年交付使用。“有志者事竟成”。1992年11月,“银河-∏”如期研制成功。它的计算速度每秒10亿次,主频50兆赫。前者相当于全国10亿人在1秒钟内各正确运算一道数学题;后者表明它可以在1秒钟内完成5亿个技术动作,技术性能是“银河-I”的10倍。它填补了我国面向大型科学研究与工程计算机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通用并行巨型机的空白,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首。

1993年被中央军委命名为“科技攻关先锋”的国防科大计算机研究所,又把目光瞄准世界计算机发展的最前沿,决心再攀高峰。1994年3月,国防科工委正式批准“银河-III”立项。担此大任的,主要是靠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新一代“银河人”。其总设计师上任时只有31岁,副总设计师40岁,整个研制队伍平均年龄36.6岁,其中60%是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仅用4年时间就研制成功了“银河-III”。该巨型机采用了目前国际最新的可扩展多处理机并行体系结构,运算速度为每秒130亿次,综合处理能力是“银河-II”巨型机的10倍以上,而体积仅为它的1/6,研制费只及国外同类机的1/10。国家技术鉴定表明,“银河-III”百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综合技术达到了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并突破和掌握了更高量级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具备了研制更高性能巨型机的能力。它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刚完成“银河-III”的研制任务,“银河人”又马不停蹄地投入了新的攻坚战斗。国防科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卢教授表示,他们决定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步伐,研制出更高性能的“银河”巨型机,既要实用性能强,用户好用,又要拓宽应用领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推广。目前,他们正在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完)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