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50years.gif (6051 字节)

科教文体篇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文化消费明天更好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日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文化消费明天更好

中新社记者 杨瑞春

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的普通百姓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消费,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

当“柴米油盐酱醋茶”几乎占据了生活的全部;

当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都是家中的奢侈品;

当全国只有几台板戏、几首革命歌曲当家;

当邓丽君的歌被称为黄色歌曲,电影不准出现男女接吻镜头。

这些时候,文化消费确实不可能繁荣。

但是你看,过去的这些事,邻家的小弟小妹已经不清楚了。他们嚼着口香糖,买几百元一张的门票去听歌星演唱会,在让人眼花缭乱的音像店里挑磁带,看着中国外国的畅销书,和小哥们、姐们去“蹦的”、泡吧。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摇滚歌星崔健唱出了一个时代的变化。

文化消费在九十年代的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很多人的估计。

比如北京音乐厅,一九九四年演出场次是一百六十二场,到了一九九七年竟达到四百七十二场,演出场次超过了美国的一些著名音乐厅。

比如中国美术馆,每年举办展览将近百场,参观人数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

在今天的中国,每年有演出四十余万场次,电影四百多万场次,图书七十多亿册,杂志二十多亿册,报纸两百多亿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近三亿盘(张),近二十万个文化娱乐场所供人们选择。

再加上几乎家家普及的彩电能接受的二三十个频道,中国人文化消费的余地真是今非昔比了。

城市人的选择多些:一年到头,都有电影上映、新书上市,演出、美展、艺术品拍卖会,而且之前都有了媒体做详尽的报道,指导他人们各选所好。

即使是在农村,逢上节日、红白喜事、生子升学等时候,人们也会掏钱请上一台大戏、放上一场电影。那种场面的热闹,不比城里差到哪去。

文化消费还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观念,提升了精神层次。

以前,过年就是大吃大喝,现在很多家庭则选择了在除夕夜去听新年音乐会,在丝竹管弦中迎来新年。

“礼尚往来”永远是中国人的大事。即使作为平民百姓,在亲朋好友装修时送上两幅装饰画,心情好时请人看场芭蕾,听场音乐会也不算什么新鲜事了。

而一些公司认为,请自己的客户去看一场品味高雅的演出,同时就是对自己公司形象的塑造,比吃吃喝喝不知强到了哪里。

政府关注着这个巨大的需求,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朱(金旁加容)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一九九八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文化消费被列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文化产业被列入国民经济的整体计划中。可以预见,文化消费的明天会更好。(完)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