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50years.gif (6051 字节)

民族地方篇

拉祜人从游耕游猎走向现代生活

新华社记者 徐玉长 晋群

在拉祜族语言中,“拉祜”是“用特殊方法烤吃虎肉”的意思,拉祜族因之被称为“猎虎的民族”。这个长期过着原始的游猎游耕生活的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迅速跨入了现代社会。

(小标题)从被迫迁徙到政治平等

“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这是史籍对拉祜族颠沛流离历史的记载。在拉祜族著名史诗《牡帕密帕》中,同样记载了他们曾跨越“九十九座大山、九十九条大河”的悲壮迁徙史。这种迁徙,直到本世纪上半叶从未停止过。

拉祜人每一次大迁徙,大都是因为受到外来压迫和战争威胁。翻开云南史籍,从本世纪中叶上溯的两百年间,拉祜族因反抗外来的各种压迫举行了22次武装起义,每一次都被镇压,每一次都导致了迁徙。“我们的先祖追求了几个世纪的民族平等和自由,到新中国成立才最终实现。”现任共青团云南省委副书记的罗应光这样告诉记者。今年33岁的罗应光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当过乡镇领导、县委书记。“没有党的关怀培养,我不会有今天,拉祜族也不会有今天。”在新中国的怀抱里,生活在云南西南边境山区的40多万拉祜人在政治上翻了身。如今的拉祜族聚居区,成立了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民族乡,各级人大、政协都有了拉祜族的代表和委员,党政、企事业单位有不少拉祜族干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小标题)走进社会文明

解放后,政府曾对拉祜族社会发展程度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当时拉祜族聚居区9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他们流行近亲早婚,人的身体素质也因之很差。生长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今年68岁的拉祜老人扎阿回忆道,解放前,他家附近的拉祜村寨没有一所学校,拉祜平民当中没有一个有文化的人,他自己因父亲是澜沧大山南德坝一带的头人,才有条件在城里读了几年“国民小学”,成了当地第一个读书人。扎阿还回忆道,那时人们早婚和近亲结婚很普遍,他的一个姐姐9岁就出嫁了,而他本人在12岁时也由长辈作主结了婚。

解放后,党和政府送扎阿到学校进一步深造,之后他成了人民教师,为本民族的教育事业奉献了30多年。扎阿的“近亲童婚”也在解放初结束,他与现在的老伴娜普在50年代自由恋爱结合。

现在的拉祜族聚居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学校或教学点,在拉祜族最为集中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学校从解放前的几所发展到了现在的近100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超过了96%,青壮年文盲率也下降到10%左右。而“近亲早婚”已基本消失。

“教育落后和近亲童婚是拉祜族最为突出的两大社会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对我们拉祜族的文明进步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从旧社会走来的扎阿对此有深刻认识。

(小标题)告别“班考”制

砍倒一片树林,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用木棍在地上戳洞点种,继而等待收获。两三年后,再换一个地方砍树、放火、点种,如此周而复始地烧了一山又一山,这就是拉祜人的游耕。为适应这种生产方式,拉祜人还有变换不定的临时住地,这就是他们的“班考”制。

近50年内,“班考”制在拉祜地区逐渐消失。由政府扶持,拉祜群众开水田、修台地,不断进行基本农田建设,耕地逐渐固定下来,人们引进了良种,并普遍采用了科学种田方法。大部分拉祜地区多年前就实现了从吃救济粮到粮食自给有余的转变。

近20年来,广大拉祜山区还开始从事商品生产。记者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看到,这里的甘蔗、茶叶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拉祜族乡村,3万多亩橡胶、咖啡直接带动了当地1万多名拉祜群众脱贫致富。

据云南省民委最近的调查,如今云南已有80%以上的拉祜地区通了公路、架通了电话,还有60%以上的拉祜村寨用上了电。在发展快的拉祜地区,汽车、拖拉机已成为主要运输工具,人们普遍盖起了砖瓦房,并用上了现代家具和电器设备。(完)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