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50years.gif (6051 字节)

民族地方篇

畲乡歌声日日新

“改革开放象春风,吹得山哈乐融融,同心协力奔小康,畲乡风光火样红……”这优美的山歌,唱出了福建福安市穆阳镇溪塔村畲族群众对新生活的感受。

闽东的畲族同胞自称“山哈”,世代喜爱并且擅长“以歌代言”。今天年轻的“山哈”歌手,十分喜欢用古老的山歌形式表达他们欣逢盛世的幸福心情。记者辗转上百里山路,来到了地处偏远的溪塔村。数天的采访生活中,听到了不少歌唱生活变迁的山歌。

溪塔村是一个畲族同胞聚居的村落,127户、571人全部是畲族。由于地处深山,这里的畲族同胞过去世代贫穷。问起过去的日子,人们用歌谣作答:“火笼当棉袄,辣椒当油炒,竹篾当灯草,地瓜米吃到老。”是改革开放使溪塔村发生了巨变。80年代初期,当地群众冲破了“无商不奸”的传统观念,开始把家里剩余的竽头、蔬菜拿到镇上换钱。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他们开始了解到种植水果比种植蔬菜效益更好,尤其是葡萄,屋前屋后、田边溪岸随处都能种。于是,也不怕那流传多年的“葡萄诱鬼”的迷信说法了,村里人开始大规模引种葡萄,不多久,竟成了当地数得上的“葡萄专业村”;于是,城里人前来上门收购,村里人也外出推销;于是,在来来往往中,哪个季节哪个地方哪种水果最抢手便一清二楚;于是,村里又有了水蜜桃、枇杷、芙蓉李子、柑桔等一个个新果园,村里通了新路、有了电、有了自来水,家家户户有了新房、有了电话、有了液化气、有了冲厕,不少家庭有了运输车……

现在,溪塔村已形成一批水果基地。站在村口,越过绿油油的稻田,映进眼帘的是葱茏的千米葡萄沟、百亩果园,沁入肺腑的是水蜜桃、芙蓉李的芬香。目前,全村生产的这些水果已远销至深圳、厦门、泉州、温州等地,每年都为村里带来可观的收益。去年,这个村人均纯收入已达2700多元。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歌声也就一年比一年欢畅:“莫讲山哈日子贫,党的政策暖人心,屋前屋后皆有宝,种养两字值千金”。

陪同前往采访的畲族干部雷瑞华告诉记者,畲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迷人风采的民族,现有人口60多万,其中90%居住在福建和浙江,闽东的宁德地区就占了40%,大部分分布在偏僻乡村。从80年代起,帮助畲族同胞脱贫致富逐渐成为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为了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宁德地区在全国率先实施“造福工程”,把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畲族村庄实行整体搬迁。经过将近十年的努力,到去年宁德地区已有161个民族行政村步入基本小康行列,占民族行政村总数的79.3%,其人均纯收入已达2362元;全区203个民族行政村,现在全部通了电,88%已通公路,91%已通电话,68%已饮上了清洁水。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畲族聚居区的社会文化事业也有长足进步。在闽东,目前已建立少数民族小学488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民族中学、师范民族班、农校畲族预科班等,每年都要为畲乡输送大批专业人才。与此同时,畲族干部队伍也在迅速扩大,全区已有少数民族干部1677人。畲村文化站、畲族歌舞团、畲族博物馆、中华畲族宫、畲族革命纪念馆、畲族文化艺术节等一批设施及活动的建立和开展,使畲族传统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弘扬。

雷瑞华介绍,福建省今年制定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宁德地区也提出了“举全区之力,在本世纪末彻底消除少数民族绝对贫困”的攻坚目标。目前,一系列相关措施已在实施中,由地直单位挂钩扶持首批42个民族村工程已经开始实施;作为民族区域经济开发重点的两大项目--“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和“宁德中华畲族文化村”也在加紧开发。

在溪塔村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一册册科技读物格外引人注目,纯朴而又热情的畲族小伙子争先向记者介绍他们正在进行的一个个农业科技开发项目,包括试种晚熟型荔枝、龙眼,引进台湾新品种,兴办水果加工业等等。村党支部副书记蓝周和说:“畲乡今后的日子肯定是一天比一天好,山歌也肯定是一天比一天好听!”(完)(新华社)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