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50years.gif (6051 字节)

民族地方篇

西藏纪行:日喀则--西藏“土质最好的庄园”

  中新社日喀则八月二十八日电 西藏纪行:日喀则--西藏“土质最好的庄园”

                    中新社记者 王鲁平

  在西藏高原的西南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就是日喀则。

  日喀则,藏语的意思是“土质最好的庄园”。四十年前,这里是班禅额尔德尼的驻锡地,后藏的政教中心。

  一九五九年,这里与西藏全区一样实行了民主改革,推翻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结束了残暴、野蛮、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历史,日喀则地区占人口总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三十多万农奴和奴隶获得了做人的权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享有自古以来从未享有过的权力。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建设,这块“土质最好的庄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姓生活明显改善

  眼下正值西藏农区的收获季节,记者一行乘车沿日江公路到日喀则所属的江孜县采访,沿途所见雅鲁藏布江两岸的冲积平原上,水渠纵横,良田阡陌,麦浪翻滚,青稞飘香。不时可见三五成群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藏族同胞挥镰割麦的身影,阵阵欢歌笑语飘进车中。村边地头,村民们忙着修整场院,准备打晒新粮。

  同行的藏族司机告诉记者,每年的收获季节之前,藏族同胞都要举办“望果节”。“望”在藏语中是“田地”的意思,“果”是“转圈”的意思,即“转庄稼地的节日”。过去农民过此节要围着庄稼地转圈念经,祈祷诸神保佑农作物获得丰收。如今通过推广科技种田、兴修水利,加上风调雨顺,年年丰收,“望果节”已成为农民庆祝丰收的娱乐节日。

  据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日喀则地委书记平措介绍,如今许多农户存粮多的就是三年不收也有的吃。据去年年底的统计,全地区农牧民人均占有粮、青油、肉、酥油分别达到五百七十四点五公斤、九点五六公斤、三十八点六五公斤、四点九一公斤,分别比一九五九年增长二倍、五点三倍、四点四倍、二点三倍;人均纯收入达一千二百零五点三一元,是四十年前的二十倍;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四十九点五三平方米,并且大多数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人均寿命由四十年前的三十多岁提高到如今的六十五岁,人口由三十点八万增加到六十二点三万。

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一座座变电站,一条条高压输送线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川流不息的运输车辆,处处展现出民族经济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四十年前,这里的工业企业不足十家,没有一座电站、一条公路、一辆汽车,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如今,这里年发电量达四千一百七十万千瓦时,总装机容量达一点九六万千瓦,且装机两万千瓦的满拉水电站正在修建之中;工业企业由不足十家发展到近百家,年产值达六千二百余万元;修筑了中尼、拉亚、拉普、日江等主要公路干线,全地区公路通车里程达七千七百六十三公里;拥有各种机动车辆五千余辆,年货运量达十二万余吨,客运量达十万余人次。

  一九九八年,日喀则地区的国内生产总产值达八点八九亿元,比上年增长十一点零七个百分点。粮油总产达三点二五亿公斤,比五九年增长四点四倍;牧业年末牲畜存栏数达五百五十七点三六万头,牲畜饲养量比五九年增长一倍多,农牧业连续十一年获得丰收。

美好庄园更加美好

美丽的日喀则这块“土质最好的庄园”,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中共日喀则地委书记平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描绘了日喀则的发展蓝图:到二零零零年,全地区实现粮、油、肉自给有余;农牧民人均收入一千五百元,占人口总数百分之四点一七的贫困人口基本实现温饱脱贫,七成二的农牧民基本实现小康;教育上实现“县县有中学,乡乡有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八成以上;“消灭”最后一个无电县。到下个世纪中叶,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完)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