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50years.gif (6051 字节)

政治思想篇

新中国五十周年特稿:新中国的国名和国印之来历

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是一个历史铭记的日子,当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共和国即将迎来第五十个华诞之际,不由得缅怀新中国的国名和国印的来历。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在开幕式上,毛泽东致辞后曾呼了三个口号,其中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会上,筹备会委员们对国名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其中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先生提出:有「人民」两字即可不要「民主」两字,并且「民主」一词源自希腊字DEMOCRACY ,原意与人民相同。所以应去掉「民主」两字,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马叙伦、陈叔通、郭沫若、司徒美堂、沈钧儒等委员纷纷表示赞同,并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论证。但也有一些人主张保留「中华民国」的名称,认为它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成果。还有人主张用其它的国名表达方法。最后,国名问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新中国的开国大印也同时由中央人民政府启用。

镌刻得严肃壮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印监,作为开国大印,如今已陈列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这枚长宽各三寸半的新中国国印,庄重、古朴、浑厚、大方,字体选用了宋体字,与传统国玺的篆体字有着本质的区别,表明了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印材不是名贵的白玉和绝品田黄,而是普通的铜料,表明了人民政府务实求真的工作精神。国印究竟是谁刻制出来的?这个问题一直引起海内外华人的关注。中国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张国维不久前向人们揭开了此谜。原来,国印正是由张国维祖父张樾丞刻制,而此前,一种「新中国大印是顿立夫所刻」的说法广为流行。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史树青,最近也披露了刻制开国大印的详细情况。

据披露,早在政协筹备期间,周恩来总理就委托陈叔通请治印名家制作一枚国印。一九四九年六月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常委会名单后,身为副主任的陈叔通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便由常委会副秘书长齐燕铭更多参与了国印的策划、研制工作。齐燕铭邀请张樾丞、顿立夫、唐醉石和魏长青等治印大师共同商讨,最后决定由张樾丞刻制国印,因为张樾丞治铜印的名声,远在其他三位刻印大师之上。

据张国维介绍,其祖父曾给许多名人、政要刻印,还给宣统皇帝刻过「宣统御览之宝」、「宣统御宝」。不过,给新中国刻开国大印责任重大,张樾丞经过几天几夜的设计,精选出四个印稿样。齐燕铭将稿样呈送周恩来审定,周又把它们直接送给毛泽东看。最后,毛从四个印稿样中,选定了宋体字印监的方案。刻印材料则定为铜料。张樾丞回到家,和儿子一起连夜下料,化铜、浇铸、打光、粗加工。待大印成型后,张樾丞把自己锁在房里,施展自己的全部「绝活」,不分昼夜地刻制,终于成就了共和国第一大印。(香港中国通讯社八月三十一日电)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