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国庆特稿>>报道内容

《中新社国庆五十周年系列专版》之十一

祖国统一乐章之前奏

作者: 靳渊

文之一 祖国宝岛 富饶美丽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海面上,东临太平洋,东北有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181万。

台湾地跨北回归线的两侧,气候温暖,晴雨调和,土壤肥沃,物产丰饶。盛产多种热带、亚热带农林水果,被称为“糖库”、“粮仓”和“水果之乡”。全岛拥有几百万千瓦水力资源,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所拥有的水力资源量,在大陆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台湾还有丰富的矿藏、森林、地热和海洋资源,故台湾又有“宝岛”之称。

台湾岛终年黛绿,风光绮丽。岛上高山平原,千姿百态,秀丽妖娆,景色美不胜收。其中有著名的阿里云海、双潭秋月、玉山积雪、安平夕照之胜景古迹;有怪石嶙峋、飞瀑如练之鲁阁幽峡;有漫天灿黄、五彩缤纷之蝴蝶谷;有如今已是平沙落雁、稻泛微波而昔日却是郑成功登陆台湾之港口鹿耳门;还有与大陆同根同祖之妈祖庙、慈济宫、孔子庙、屈原宫以及中山堂、故宫博物院;还有种种民俗风情之丰年祭、竹竿祭、“打耳祭”、矮人祭等等。美丽富饶的宝岛,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骄傲,亦是每一位炎黄子孙民族情感之所系。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1624年和1626年曾先后被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侵占,1642年西班牙被荷兰人战败退出台湾。1661年郑成功赶走了荷兰入侵者,收复了台湾。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被日本割据。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又重归祖国。1949年,国民党移居台湾。

此后,两岸对峙30年,虽近在咫尺,却犹隔万水千山。

文之二 中国三代领导人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讲话

毛泽东:中国人的事情只能是我们中国人解决。一时难以解决,可以从长计议。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我们是一致的。

(1958年10月25日、26日)

邓小平:我们是要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统一事业。如果国共两党能共同完成这件事,蒋氏父子他们的历史都会写得好一些。

(1983年6月26日)

江泽民: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只要是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提出来。祖国统一的问题,应当由两岸中国人自己解决。

(1997年9月12日)

文之三 春风解冻 国策形成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力求用和平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但决不承诺放弃武力;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台湾独立;停止两岸敌对状态,实行“三通”(通邮,通商、通航)、“四流”(文化交流、体育交流、学术交流、科技交流);尊重台湾现状等。同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中共对台政策的这个变化,不仅震惊台海两岸,也震惊了全世界。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讲话。讲话涉及九个方面,全面、具体、客观地阐述了中国的和平统一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和平统一;两党合作;三通四流;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台商来大陆投资等。这就是著名的“叶九条”。

1984年10月,《了望》周刊发表邓小平谈“一国两制”的文章。文章将邓小平几年来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到的“一国两制”构想做了理论化、系统化的阐述,这一构想的适用范围已扩大到整个港、澳、台地区。舆论普遍认为,这标志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

为了保证“一国两制”构想的顺利实施,中国在法律上和政治上也做了充分准备。1982年,修改后的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1984年“一国两制”构想被写进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使“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一国两制”的实施营造政治气候。

80年代,“一国两制”基本国策对中国和平统一祖国大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标志“一国两制”从理论迈向实践。1997年,中国政府成功收回香港,更是“一国两制”国策的巨大成功,并对最终解决台湾问题起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1995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讲话不仅阐述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思想要素,而且提出了许多新主张。例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在一个中国原则下,首先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反“台独”、反分裂;重新论证不承诺放弃武力等。这些主张共有八项,世称“江八点”。

文之四 血浓于水 亲情难阻

2.jpg (11944 bytes)台湾居民中3%是土著高山族,90%以上是汉族。他们的祖辈大都来自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和广东东部,主要语言是普通话、闽南话和客家话。千百年来,海峡两岸的汉族和高山族同胞为开发和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骨肉亲情,更是岁月难磨,利斧难断,童叟难欺。

20年前,当《告台湾同胞书》昭告天下,隔绝了30年的海峡两岸,有多少离散家庭升腾起团聚的希望;又有多少人以身试险,返乡探亲;1987年,当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终于冲破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时,又有多少人为之热泪遍洒,长笑当哭......。风雨飘遥,人世沧桑,“亲情胜于一切”,寻根访祖、叶落归乡、观光旅游、求学、投资等汇成滔滔洪流,在海峡两岸间激荡。

从台湾当局“开禁”之后,负责受理台湾同胞探亲、寻亲事宜的中国红十字会,每天要处理几百封寻亲信,最多的一天超过1000封。迄今为止,红会共受理了13万多宗两岸寻亲查人的个案。

为联络两岸乡情而成立的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迄今接待台胞达1400万人次,大陆赴台20万人次,其中从事各种交流活动达6000多项。两岸同胞在不断扩大、深化、提高的交流中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扩大了共识。

随着春风解冻,两岸人员接触日益频繁,联姻、通婚现象逐年增加。1988年在大陆民政部门登记的涉台婚姻有100对左右,到1999年达到1万对以上,10年增加了100倍。婚姻特点也由开始时的重合离散婚姻走向以青壮年婚配为主。

1994年,福建晋江围头村的姑娘洪双飞嫁给了金门的小伙子应超,成为两地通婚的第一对新人。时至今日,围头村已有40多户村民与台湾居民有姻亲之好,仅福建省与台湾通婚者亦有5000人之多。

11年前,一位庄姓台湾青年,从日本“秘密”辗转到福建中医学院学习中医,成为第一位赴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如今“地下求学”已变为公开的单独招考,迄今已有2500多名台湾学子在大陆求学,其中一半以上学生在高校学习中医、中文、法律、经济等科目,他们中有的是父子(女)同读、夫妻同学、兄弟姐妹同班,其景其情,感人至深,成为台湾学子求学大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文之五 统一大业 一波三折

1982年7月,廖承志先生致函蒋经国,信中真诚地表示“寥寥海天,不归何待?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恳劝蒋氏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达成国家统一,共图振兴中华大业,早日解决两岸骨肉分离之痛。

90年代,蒋纬国先生在台湾大声疾呼:“两岸应该要面对着共同的问题谋求解决。这就是我们的关系,因为我们是血肉的关系,因为我们共同的五千年历史的关系,因为我们共同遭遇一百年以前甲午之战的痛苦,因为中国是一个,中华民族是一个。”

“中华统一,骨肉团聚”已成为两岸许多仁人志士倾毕生精力为之奋斗的事业。

然而,与民间交流交往的热络态势相反,两岸政治对话迟迟没有进展,统一之路一波三折,更有人为“藩篱”时时出现,使两岸关系始终处在阴影之中。

以下是“汪辜会谈”以来两岸关系大事记,人们从中可以窥其一斑。

1993年4月,两岸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

5月,台湾当局开始推动“参与联合国”活动。

1994年3月浙江千岛湖发生台湾游客的抢劫杀人纵火案,台湾当局借机在岛内制造反共仇共情绪。

4月,李登辉在与日本作家谈话时表露出浓厚的分裂祖国倾向。此事在岛内外引起极大震动。

7月,台湾发表《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鼓吹“两岸分裂分治”。

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江八条”。

4月,李登辉提出“六点回应”。

6月,李登辉以出席美国康尔奈大学校友会的名义赴美进行“私人访问”,在国际上公开制造分裂,给两岸关系正常发展造成极大破坏。中共宣布第二次“汪辜会谈”不能如期举行,海协、海基会事务性商谈也随着推迟。

1995年7月-1996年3月,大陆进行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  台独”斗争,对李登辉的分裂面目进行揭露和批判。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进行军事演习,显示中国政府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决心和能力。

1996年8-9月,李登辉两次发表紧缩两岸经贸政策的讲话,提出“戒急用忍,行稳致远”的消极的大陆政策。

1997年4月,大陆“盛达轮”首航台湾高雄港,揭开两岸航运往来的历史性一页。

同时,台湾经济部门公布《企业对大陆地区投资审查办法》,将李登辉“戒急用忍”政策具体化,限制两岸经贸发展。

9月,中共召开十五大,呼吁两岸开启政治谈判。

10-11月,江泽民访美,中美达成建立面向21世纪建设性伙伴关系的共识,克林顿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1998年6-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公开宣布对台湾“三不支持”。

10月,辜振甫率海基会一行参访上海、北京。

1999年7月,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一家广播公司采访时称,1991年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李登辉的分裂言论又一次引起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响,挑起两岸关系冲突和对抗。

7-8月,中共再次发动大规模舆论攻势批驳李登辉及其“两国论”。

观察人士认为,李登辉的“两国论”蓄谋已久,说明他在台独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是,正象江泽民所言,“无限期地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意看到的。”中国统一的进程必将冲破各种阻挠,继续先前发展。

文之六 两岸经贸 潮起潮热

“康师傅”方便面在大陆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大陆人也正是从“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开始认识台湾产品的。

祖国大陆拥有12亿人口,消费能力是台湾的数十倍,市场潜力无穷。大陆台湾血脉相承,两地间地理、历史差异,要素禀赋差异,以及经济技术发展阶段的不同,形成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内地的改革开放和两岸关系解冻为精明的台湾商人创造了无限商机,“近水楼台,捷足先登”,一波又一波的大陆投资热潮,成为不可逆转之势,撼动着台湾当局固守的“三不通”政策。

80年代末,来大陆的台资企业多是岛内缺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夕阳工业”,以劳动密集型、环境利用型和土地开发型为主的试探性投资。90年代以后,随着大陆不断完善投资法规,投资者心中笃定,开始做长远计划,投资特点发生显著变化:一是投资呈现大型化、集团化,且投资规模大、期限长,产业、技术层次高,过去一马当先的中小企业开始退出大陆市场;二是以行业性的姿态投资大陆,出现整个行业移师大陆的现象,如石化、化纤、机电、汽车和饮食等行业;三是投资重心逐步向大陆基础设施和中西部地区转移,并且开始施行“市场占有型”投资,以求扩大内销比例。

据中国外经贸部统计数字显示,截止1998年底,投资大陆的台资企业总数超过4万个,协议台资金额412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214亿美元。去年,两岸贸易总额已突破200亿美元规模,达到205亿美元。这充分显示了两岸经贸交流互补互利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台湾一直是大陆第五大贸易伙伴,台资居大陆海外投资第二位。

台湾经济界亦承认,目前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二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贸易顺差地,成为台湾经济成长的最大动力,台湾对大陆出口依赖度高达17%以上。迄今,台湾100家大财团中有2/3到大陆投资或准备投资,其中包括统一、霖园、东帝士、长荣、台塑、新光、声宝、震旦等著名财团。

如今,最初进入大陆、被视为冒险家的许多台商都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回报,一些公司在大陆的业务甚至超过台湾本岛。经历了十余年种种考验,台商中已有相当一部分开始“入乡随俗”,在大陆落地生根,出现“本土化”、“移民化”倾向,与大陆结合越来越深,甚至赚取的利润不再流回台湾,而是继续投入再生产。

尽管台湾当局一再发出“戒急用忍”的警告,但是资源与市场的诱惑,仍然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涌入内陆。今年以来,又有台湾八家软件公司联手进军大陆市场。八家参与投资的软件业者将集资5亿新台币在大陆合组新公司,拟用2年时间在大陆设立92个营销点。这是台湾软件业第一次大规模“联合登陆”,以籍此提高台湾产品在大陆软件市场的竞争力。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