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国庆特稿>>报道内容

《中新社国庆五十周年系列专版》之七

科学教育兴国 百年基业永固

作者:苏为群

文之一 第三代领导人科教兴国大事记

99082404.jpg (17592 bytes)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思考中国的教育,大力倡导全社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方针。

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把教育事业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时隔两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江泽民又向全国发出号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中共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998年3月,新一届内阁成立。新总理朱(金加容)基在上任伊始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铿锵有力地宣告:“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使命。”紧接着,国务院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确定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政府最重要的工作。

1998年4月,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前夕,亲临北大校园视察。在与师生们座谈时,他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之间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培养同时代潮流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大批人才,不断开拓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是关系中国的发展前景和国际地位的百年大计。5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北大百年校庆庆祝大会上,江泽民又不失时机地向全国发出科教兴国总动员令。

  与此同时,中国主管教育的副总理李岚清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会议上提出,到下个世纪,中国要力争有一批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在1998年12月,李岚清与高等院校代表座谈时更强调,在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高校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

1999年6月15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共政治局七常委全部出席,表示对该次会议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也就是在是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全党、全社会必须从中国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江泽民曾说:“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教育优先作用认识上的不断升华。这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措施,是中国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标志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转折。

文之二 教育辉煌五十年

 新中国建国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初步建立起了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有效地推进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教育事业。

99091118.jpg (11935 bytes)  到一九九七年年底,中国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六十五,青壮年文盲率降到百分之六以下。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成人高中)共有学校四万多所,在校学生两千两百多万人。职业学校(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总数一千三百多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重达到百分之六十强。

  全国还有普通高等学校一千多所,成人高等学校一千多所,到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已达到608万人,其中研究生18万人。中国还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近30万名留学人员,其中9.6万名学成回国,对提高国家科技和教育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培养出研究生和本专科毕业生1800万人。高等院校建立了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中国科技事业的生力军。

  在教育的法制建设上中国也已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自一九八零年以来,全国人大先后制订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共六部教育法律。国务院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十六部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部门还发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等两百多件行政规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九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已从一九九九年一月一日起开始实施,这是中国教育法制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文之三 新中国教育的“第一”

   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于1950年10月3日,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其前身是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

新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

  西安培华女子大学于1984年10月24日正式开学,这是新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

新中国首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学校

1985年10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3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首批试办10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首批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50人。

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自1985起,每年的9月10日为中国的教师节。因此,1985年9月10日为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电子学方面的第一位女博士

  1981年6月16日,现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原中国留学生韦钰,在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高频研究所,通过了博士论文《回旋管最优性能的研究》的答辩。她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电子学方面的第一位女博士。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工学女博士

  1983年,倪以伦获清华大学电机系博士学位。她是建国以来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工学女博士。

  文之四 科技创新助腾飞

  新中国诞生仅一个月,中国科学院就宣告成立。中央政府在五十年代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定了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从此,中国的科技体系从无到有,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成果。

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高瞻远瞩,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着眼,在中国工业基础还极端薄弱的情况下,毅然做出研制原子弹的决定。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中国从此进入世界有核武器国家的行列。1967年5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实验成功。到“文革”时,中国已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尖端科技成果。

 1978年,中国赢来了“科学的春天”。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开始了科技体制的深刻变革和高科技创新之路。一批旨在提高中国高科技和产业化水平的重大项目开始实施,如“科技攻关计划”,推动高科技发展的“八六三计划”和“火炬计划”,以及鼓励基础研究的“攀登计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发射了51颗卫星,并成为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还取得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银河”百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的成就。1997年,中国在国际上发表论文三万五千多篇,发表数量首次跻身世界十强。统计数字表明,1981以来中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46.5万项,是改革前的二十多倍,其中近百分之二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99年8月25日,中共第三代领导人又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最新决定。决定认为,在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能否在高新技术产业占据一席之地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决定提出了四条措施,确保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它们是:一、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二、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三、采取有效措施,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四、加强政府领导,全面推进技术创新。

文之五 共和国的骄傲 中国人的光荣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从研制原子弹、氢弹,到中国整个高能物理科学发展,钱三强都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学奠基人--茅以升:他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建造的大桥椙两笄牛渭恿诵轮泄谝蛔执笄艞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中国现代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之六 国际上用中国人命名的科技成果

  一,钱伟长法。著名力学家钱伟长,在力学史上第一次成功地用系统摄动法处理非线性方程,国际力学界将这种解法称为“钱伟长法”。

二,侯氏制碱法。中国化学家侯德榜首创的联合制碱法,被国际制碱界称为“侯氏制碱法”。

三,陈氏定理。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把二百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他的(1+2)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四,冯氏效应。中国著名生理学家冯德培,发现牵拉能使肌肉放热,这种现象被国际生理学界称为“冯氏效应”。

  五,修氏理论。中国女医学家修瑞娟,提出了微循环对器官和组织是海涛式灌注的新论点,被国际微循环界称为“修氏理论”。

  六,蔡氏核区。中国著名生理学家蔡翘,发现并详细描述了袋鼠中脑内顶盖部一个神经核的连续关系,被国际生理学界称为“蔡氏核区”。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