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国庆特稿>>报道内容

《中新社国庆五十周年系列专版》之九

东方之珠 浪漫依然--回归两年的香港

作者:张明新

文之一 回归两年大事记

一、九七年四季度起,金融风暴正面袭击香港,股市、楼市大幅下调。

二、九七年九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在港举行。

三、九七年十月,董建华发表首份施政报告;九八年十月,发表第二份施政报告,连续提出多项致力加强香港经济基础和推动香港成为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措施;九九年三月,特区政府发表首份赤字财政预算案,刺激经济恢复。

四、九七年十二月,特区政府果断销毁了一百五十万只活鸡,处理了“禽流感”事件;九八年三至四月,又应付了“红潮风暴”中的大规模死鱼风波。

五、九八年四月,临时立法会举行最后会议;五月,首届立法会选举产生。

六、九八年七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再莅香江,出席回归周年庆典。

七、九八年七月,现今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香港新国际机场落成,港人告别了使用七十余年的启德机场。新机场耗资一千五百亿港元,候机楼是启德的八倍,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建筑。今年八月,台湾“华航”客机空难事件中,特区政府应变有方,抢救及时,将损失减到最小(两人死亡)。

八、九八年八月,特区政府动用千亿港元入市干预,稳定股市和汇率。

九、九九年一月,特区终审法院就居留权问题作出一项有争议性的裁决,最终特区政府寻求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解释基本法有关条文。

  十、九九年七月,香港回归两周年庆典,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出席。

文之二 垂制千秋见丰碑

  今年七月一日揭幕的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位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广场西北,与坐落广场东北面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回归时中央政府送给特区的礼物)雕塑遥相辉映。纪念碑柱身由二百零六个石环重叠而成,代表着香港在一八四二年至二0四七年的年份。其中代表一八四二年、一八六0年、一八九八年、一九八二年、一九八四年和一九九0年等六个年份的石环则用较浅色石料。柱身惟一嵌有光环的石头,是代表一九九七年的年份,突现香港在这一年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纪念碑柱身正面刻有国家主席江泽民亲题的“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碑名。基石东西两面分别刻有特区政府的中、英文碑文,全文如下:

  “香港地处中国南疆,水清港深,居民聚族蕃衍,航通远洋。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割占香港岛、九龙,又挟势租借‘新界’。香港倚东西交汇之利,以自由港促进国际贸易,厉行法治,民既勤奋,经营有成,且得祖国多方支援,蔚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百年神州,忧患无已,有志之士,无时不图收复国土。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势日强,我国宣布于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伟大政治家邓小平先生提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之英明构想,万众忻腾拥护。中英两国政府展开外交谈判,签署联合声明,英国政府同意将香港交还中国,中国政府根据宪法规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乃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之组织,广咨民意,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负责筹备成立特别行政区之有关事宜;经推选委员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董建华先生为第一任行政长官。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由江泽民主席与查理斯皇储主礼,举世瞩目,海内外各国嘉宾观礼者数千人,国旗区旗高扬,欢声雷动,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山海重辉,诚划时代之壮举也。今回归又二周年,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府恪守基本法,居民安居乐业。筹委会决定树此丰碑,志回归庆典。所望中华儿女,港人子孙,踵前人勤奋守法之精神,爱国爱港,循序渐进发展民主,共致繁荣,香港当以国际大都会及中国南方经贸文化重镇之雄姿,垂制千秋,昌炽无极。”

文之三 金融风暴见真金

  一九九七年七月,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伊始,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首先在泰国爆发,接着席卷东南亚,随之扩展到日本和韩国。作为一个高度自由和开放的经济体系,香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港元汇价受到多次冲击,令港元拆息大幅飙升,一度上升至三百厘的水平,银行也被迫加息。港股随之大幅调整,由九七年七、八月间的一万六千点高位急剧回落,一度跌至六千五百四十四点,股市市值损失一半。地产市道随之下跌,楼价比高峰期下跌五、六成。银行加息也令供楼的市民支出增加,使消费受到压抑。旅游、零售、饮食等行业出现不景。多家公司被迫裁员以至倒闭。香港经济进入了痛苦的调整期,九八年出现百分之五点一的负增长。

  “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面对金融危机,特区政府采取了果断措施,沉着应战。

  为了坚守联系汇率,击退国际炒家进攻,九八年八月特区政府动用一千一百八十亿港元从现货和期货市场购入股票,并宣布了三十七条稳住金融市场秩序的措施。此前还暂停执行卖地计划,稳定楼市。

  另方面,政府关注民生,九八年财政年度在大幅减收税款共达一百三十亿港元的同时,又增加巨额公共开支刺激经济--五年内共投资二千三百五十亿港元进行基建,同时开放十万个新职位遏止失业率攀升。今年提出的首份赤字预算案,进一步提出税务宽减和冻结政府多项服务收费的措施。

  由于特区政府一系列强本节用的举措,加之外围经济环境转好,自去年第三季度起,香港经济逐步复苏,预计今年能达到百分之零点五的正增长,至今年八月二十五日,股市已回升到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九点,较最低时上升一倍有余,楼价从低点回升一成到一成五。

文之四 数码港口落香江

  数码港可以理解为信息港、资讯中心。金融风暴给香港经济造成的破坏如此之大,暴露了香港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自八十年代以来香港制造业衰退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金融业和地产业支撑,容易受到国际短期游资的冲击。

  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上任伊始就提出发展创新科技、使香港经济更加多元化的目标。他在首份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资讯新纪元”的概念。第二份施政报告中提出香港“要成为在发展及应用资讯科技方面的全球首要城市,尤其在电子商业和软件发展上处于领导地位”。今年行政长官出访时又反复强调,香港的长远发展目标是建设“亚洲首要的国际都市”。

  特区政府成立了由华人科学家田长霖担任主席的创新科技委员会,和包括外籍人士在内的策略发展委员会,提出提高香港竞争力的建议。九八年底特区政府据此制定了名为“数码二十一新纪元”的资讯科技策略。它的主要目的是,致力于加强香港的资讯基础建设,使香港成为网络相连的世界中领先的数码城市。这项策略包括四大措施:一、发展高容量电讯网络;二、建立一套开放使用和界面共通的资讯基础设施;三、培训市民应用资讯科技;四、把香港发展成为亚太区的互联网中心。

  今年三月,特区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在预算案中正式提出“发展数码港”,提供重要的基础建设,吸引资讯服务公司汇聚香港。这些公司将以财经服务、电子贸易、广告、娱乐及通讯等行业为对象,提供多媒体服务。数码港选址于香港岛西部海滨,兴建写字楼、数码广场、商业楼宇和配套服务设施,总投资一百三十亿港元。

  “科技兴港”的构想,得到内地和国际间科技工业界的热烈响应,知名资讯企业纷纷表示愿意成为数码港的租户。一时间跟科技工业沾边的香港上市公司股价节节上升。现在香港立法会已经通过拨款九亿六千万港元,发展数码港首期工程。此外,位于香港东北部的科学园也已经填海造地,开始打桩。两项目首期工程预计二00一年完工。

  无论数码港的前景如何,重要的是港人已经从炒楼炒股才能发财的惯性思维中走出来,转向依靠科技兴港的发展思路。特区政府并决定设立应用科技研究院,首期注资五十亿港元,资助有助香港制造和服务业创新及提升技术的具体计划。除了资讯科技,部分企业家还提出香港发展“中药港”、“生化湾”等构想,显示特区政府致力发展高科技的政策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共识。

文之五 情意升温迪斯尼

  融汇中西文化的“东方之珠”色彩迷人,旅游一向是香港的支柱产业。但金融风暴后,受港元汇率较高的影响,来港游客大幅减少。特区政府采取了多项减免税费的措施,推动旅游业复苏,从九八年七月开始,赴港旅游人次已经连续十余个月保持增长,今年首季赴港游客二百四十七万人次,同比上升百分之十三。去年香港旅游业总收入达五百五十亿港元,占生产总值百分之四。

  然而,香港旅游业要巩固发展,还面临着景点陈旧等问题。为此,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在今年预算案中提出,将提供五亿港元贷款,对海洋公园进行部分重建;推出大型游轮码头项目;加紧兴建迪斯尼主题公园的谈判,“曾财神”并将其与数码港并列为振兴香港经济的两大项目。

  “万人迷”的米奇老鼠可能落户香港的消息立即引起舆论极大兴趣。借用曾荫权的话说,迪斯尼与香港的“地下情”经过多时的接触试探已经发展到“公开恋情”的炽热地步。

迪斯尼与香港能不远万里相互吸引,乃是各有之长。米老鼠继日本之后,寻找在亚洲的第二个家已有多时。该公司老板艾思纳曾考虑过多个国家,几经权衡,还是觉得“十亿人口及迅速发展的中国市场潜力庞大”。后来香港又凭借其出入境便利和资金进出自由而击败内地竞争对手珠海和上海,终于赢得米奇的放心。

一旦迪斯尼落户香港,每年能吸引二百万游客并提供一万二千个就业机会,刺激当地消费。

据说,迪斯尼在日本和法国落户的条件包括拿走大部分利润和要求免费拨地及提供基础设施等。为此,香港特区政府表示,会决定拿出最优惠的条件、“不惜一切代价”(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语),力促迪斯尼落户。

  最新消息说,双方可能在今年九月签约,香港迪斯尼会选址于大屿山香港新机场附近。

  这将是“东方之珠”的又一个美丽光环。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