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最新报道>>报道内容

王淦昌 (1907.5-1998.12.10) 核物理学家。

江苏常熟人。1925年-1929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1929年毕业。1930年留学德国。1933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4年4月回国。曾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及系主任。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61年后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二届名誉理事长,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名誉院长。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1992年连任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1993年当选为中国尖端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1997年当选为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是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宇宙线、等离子体物理、受控热核反应的研究工作,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41年,首先提出自然界存在中微子和发现中微子的方案,并写出著名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为此于1947年获得第二届范旭东奖金。1942年提出了用7Bek俘获方法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1953年领导建立了中国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中国宇宙线研究进入了当时国际先进行列。1960年领导研究小组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荷电反超子的人,该项发现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61年调到核武器研究院,参加原子武器的研究,改名为王京。从此隐姓埋名17年,兢兢业业地坚持在核武器研制第一线。1964年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为惯性约束聚变获取核能作出了开创性工作,与人合著《惯性约束核聚变》一书。1984年4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向他颁发荣誉证书,这是德国大学第一次向一个中国学者颁发这种荣誉证书。1986年,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一起,向中央领导人建议跟踪国外高技术发展,即著名的“863计划”。1991年4月,在国家“863计划”会议上,接受大会颁发的荣誉证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1996年4月,成立了“王淦昌基础教育奖励基金会。”

是中国核物理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专家组领导成员之一。60多年来,还为祖国培养了三代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即为他的高足。

1998年12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王绶(王+官) (1923-)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名誉台长,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天文学家。

福建省福州市人。1944年福州马尾海军造船学校毕业,1945年-1949年在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校进修造船专业。1950年转向伦敦大学天文台学习并工作。1953年回国后,先后在紫金山天文台参加恢复天体物理观测的工作,在上海徐家汇观象台负责提高授时精确度的任务。1958年后,任北京天文台室主任、研究员,副台长、台长,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退休后,任北京天文台名誉台长,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副主任、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兼天文哲学委员会主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委员,《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副主任、编委。是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从事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的研究工作,参与了建国初期天体物理学的奠基工作,创办了中国第一期射电天文训练班。主要学术贡献:(一)1955年-1957年在上海徐家汇观象台负责完成提高中国“授时”精度的任务;(二)1958年开始,在北京始创中国射电天文研究,并主持北京天文台射电天文建设;(三)90年代与苏定强等合作,研究、创造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方案,为国家所采纳,列为九五期间中国重大基础研究建设项目。

1978年被评为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7年被评为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1993年10月,中国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王绶(王+官)星”。

 

贝时璋 (1903.10.-)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名誉所长。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

浙江镇海人。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1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预科学校,同年到德国福莱堡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后转慕尼黑大学学习。1923年入德国土滨根大学学习。1928年获德国土滨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并留任助教。1930年后,历任杭州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国际胚胎学研究院院士。建国后,历任中科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生物教学部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分卷编委会主任。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三次被授予德国土滨根大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长期从事实验生物学研究,是中国细胞学、胚胎学奠基人之一。三十年代初发现了中间性丰年虫,并观察到其雌雄性生殖细胞的相互转化现象。七十年代提出了细胞重建学说,开创了我国生物物理学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曾先后组织与开拓了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生物控制论等多个科学领域。

 

邓稼先 (1924.6-1986.7) 核科学家, 理论物理学家, 中科院院士。

安徽怀宁人。1945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1948年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1950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 )攻读理论物理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1年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兼中科院数理化部副学术秘书,并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8月接受任命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历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研究员、副院长、院长,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长期从事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是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技术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被称为两弹元勋。在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领导和组织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理论问题,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和培养国防科技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4年8月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奖励。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85年8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1986年3月做第二次。1986年5月做第三次,同年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1996年5月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雷锋”(科技代表)。

 

卢嘉锡 (1915.10-) 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科院院士。结构化学家。博士、研究员、教授。

台湾台南人,生于福建厦门。农工党成员、中共党员,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1930年-1934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1934年-1937年任厦门大学化学系助教。1937年-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1939年-1940年夏,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1940年-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加州大学化学系研究员,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马里兰州研究室研究员。1945年12月回国。1946年-1949年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1949年-1960年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厦门大学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研究部部长、校长助理,福建省厦门市政协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0年-1981年任福州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1981年-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主席团执行主席,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农工民主党第九届中央副主席,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8年-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委员会主任,农工民主党第十届中央主席、咨监委员会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副院长,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农工民主党第十一届中央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6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7年11月当选为农工民主党第十二届名誉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欧洲科学院通讯院士。1999年7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是第三、五、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放射化学、结构化学和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他设计的“等倾向魏森堡照像的LP因子倒数图”为国际X射结晶学界公认。在研究中证实了过氧化氢(H2O2)分子构型和二联苯分子结构,并对这个新型芳烃进行量子化学理论分析;定出了氮化硫(S4N4)及其一些衍生物的非过渡元素原子簇结构;提出了固氮酶中钼铁蛋白非朊辅基固氮活性中心的MoFe3S3网状原子簇“福州模型I”,并使之发展成为孪合双立方烷型的“福州模型II”,受到国际化学界的重视。七十年代领导开展了铁钼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研究,为合成“福州模型”化合物探索了途径。

爱好:练书法,诵古诗词或即兴赋诗。

 

朱光亚 (1924.12-)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湖北省汉阳人,生于宜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950年留学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50年-1952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1953年任朝鲜停战谈判志愿军代表团外文秘书。1953年-1955年任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教授。1955年-1957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物理研究室副主任。1957年-1959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四○一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二室副主任。1959年-1964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1964年-1970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0年-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2年-1985年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985年-1991年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国防科工委党委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1991年5月-1994年任中国科协主席,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工委党委常委。1994年3月补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4年6月-1998年5月任中国工程院院长,1994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执行主席、院士、党组书记。1995年至1999年1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5年5月任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1995年10月起任中国国际科学和平促进会会长。1996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一至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和研制,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如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198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爱好:欧洲古典音乐、文学和体育。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