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最新报道>>报道内容

张光斗 (1912-)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水利水电工程学家。

江苏常熟人。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936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3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总工程师。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水利系主任、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技术科学部副主任,水利电力部水电科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技术顾问,中国水利学会第二至四届副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北京市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主席团成员。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是中国水利水电工程事业的开拓者,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为中国修建了龙溪河等第一批水电站,还负责或指导桃花溪、古田溪、岷江、钱塘江、资水水电站的勘测、设计工作。负责设计密云水库等水利水电工程,为黄河三门峡工程改建、长江葛洲坝工程、雅砻江二滩水电站等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曾获国家科技特等奖。撰有论文《腹拱坝的应力研究》、《拱坝坝肩稳定理论研究》等,编有《水工建筑物》。

1956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8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哈兹国际奖,同年被选为墨西哥工程科学院国外院士。1996年获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和“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

 

陈章良 (1961.2-) 全国青联副主席,北京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院院长。教授。

福建福清县人。研究生学历。1978年考取华南热带作物学院,1983年大学毕业后考取了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回国后,主持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1992年11月任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1995年起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并被聘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评审委员。还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1995年7月在全国青联第八届一次全委会上当选为全国青联副主席。是国家“八六三”高技术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1985年,在欧洲分子学学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宣布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首次将大豆蛋白基因转移到茄科矮牵中取得成功。

1991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1992年被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全国青年科技先锋”称号,同年当选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1994年11月被评为中国改革风云人物。1994年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全球新一代最具潜力的100位领袖人物,是中国学术界唯一的代表。1996年5月被评为首届“跨世纪人才十大新闻人物”。

 

陈景润 (1933.5.22-1996.3.19) 中科院院士。数学家。

福建福州人。1953年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在图书馆工作。

1957年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数学学报》、《数学季刊》主编。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是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获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73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即“1+2”),把200多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一步,在国际上被称为“陈氏定理”。1992年11月因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杰出工作,荣获首届“华罗庚数学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数学奖)”。

1996年3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63岁。

 

茅以升 (1896.1-1989.11) 中科院院士。桥梁学家、教育家。

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

建国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 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北京市科普作协理事长,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中央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名誉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欧美同学会会长。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9年获美国加里基大学“卓越校友”奖章。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1984年被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1986年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1988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在美国读博士时,撰写的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并因此获得了康乃尔大学的“斐蒂士”研究奖章。

是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奠基人之一。三十年代,主持设计、修建的杭州钱塘江大桥,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五十年代,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担任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

作为一名教育家,在教育界工作的20余年中当过5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编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著有:《桥梁次应力》、《钱塘江桥》、《中国的古桥与新桥》、《茅以升文集》、《中国园周率史》、《工程教育之研究》、《土压新论》。主编有《中国古桥技术史》。

1989年11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林巧稚 (1901-1983) 女,妇产科专家。

别号林开谛,福建厦门人。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堂,获医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医学科院副院长、北京妇产医院名誉院长、全国妇联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学部委员。是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三至五届人大常委。

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之一。早年,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结核进行过深入研究;50年代,同毛泽东同志讨论过人口控制问题;60年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积极推行计划生育工作;提出和主持了大规模的子宫颈癌普查普治,使其死亡率迅速下降;在制定婚姻法、妇女劳动保护条例等方面都发表了很有价值的意见;极其重视围产保健,积极倡导优生优育,在保护妇女儿童,提高我国各民族健康水平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组织了关于滋养细胞肿瘤的研究,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由她的学生宋鸿钊教授等施行的大剂量化学疗法攻克了这一癌症;对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绩。1996年荣获第二届“中国雷锋”称号。

主编有《妇科肿瘤》。

1983年4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竺可桢 (1890.3.7-1974.2.7)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

浙江上虞人。1909年进唐山路矿学堂学土木工程。1910年赴美入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学习气象。1918年秋回国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上海商务印书馆、天津南开大学任职。1928年创办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南京气象研究所所长。1930年元旦,该所开始发布天气预报,结束了在这个领域由外国人一统天下的历史。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

建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自然科学史委员会主任等。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在气候变迁、物候学、农业气候、自然区划和科学史等方面有杰出贡献。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曾发表论文240多篇。主要论著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华北之干旱及其前因后果》、《二十八宿起源之地点与时间》、《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伟大贡献》、《中国过去在气象学上的成就》等。

1974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周光召 (1929.5-)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

湖南长沙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一年后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1年毕业后转入北京大学研究院。1954年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1954年8月参加工作,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1957年-1960年任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中级研究员。1961年-1964年任核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副主任,核武器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九局总工程师,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研究所所长。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中科院院士)。1982年后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7年起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88年任“陈嘉庚基金会”理事长。1991年5月当选为第四届中国科协副主席。1992年4月当选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1993年8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并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副主席。1995年至1999年1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6年5月当选为第五届中国科协主席。1996年6月在第八次院士大会上当选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历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兼理事会主席,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国际粒子和场学会委员,国际物理学联合会副主席,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主席。1998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十二至十五届中央委员。

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幅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

与合作者一起,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4年3月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章”,同月被授予蒙古科学院外藉院士称号和荣誉证书。1994年8月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国杰出科学家”奖。1994年10月被授予罗马尼亚科学院外藉院士荣誉称号。1994年11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先后被美国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欧洲科学院、蒙古科学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1995年1月11日被香港大学授予科学名誉博士学位。1995年10月29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湖南周光召科学技术基金会在长沙成立。1996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1998年12月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撰有:《极化粒子反应的相对理论》、《膺轴矢流部分守恒》、《静质量为零的极化核子的反应》等论文八十余篇。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