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最新报道>>报道内容

华罗庚 (1910-1985.6) 数学家。

江苏金坛人。祖籍江苏省丹阳县舫仙桥。早年初中毕业后自学数学。1932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任助教、研究员、教授。1936年被选派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1938年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后赴美国、英国讲学。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数学所所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民盟第五届中央副主席。1985年被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法国南希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8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被选为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

曾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学奖金一等奖。编著的数学普及读物《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为在基层推广应用优选法和统筹法,足迹遍及全国。1959年后与数学家王元合作开拓了用代数数论方法研究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新领域,其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王方法”。

主要著作有《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等。

1985年6月在日本讲学考察时,因心脏病发作于12日在东京逝世。

1992年湖南教育社捐资设立了华罗庚数学奖,同年在江苏省金坛县动工兴建“华罗庚科技信息中心”。

 

严济慈 (1900.12-1996.11.2) 物理学家、教育家。

浙江东阳人。1948年参加九三学社, 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和东南大学物理系,同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1925年获数理硕士学位,1927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27年至1928年同时在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真如)暨南大学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任教授。1928年至1930年在巴黎大学光学研究所和法国科学院大电磁铁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1930年底回国后,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任镭学研究所所长。1935年至1938年当选为法国物理学会理事。1945年至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各地讲学一年。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北平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长。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担任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历任办公厅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东北分院院长,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技术科学部主任、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名誉主席;同时历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名誉主席。1958年起,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名誉院长。1982年任中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起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2年12月任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名誉主席。是九三学社第一、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中央常委,第五至七届中央副主席。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因为在抗日战争中做出贡献,1946年获国民政府颁发的景星勋章。因积极致力拓展中国科技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1988年获密特朗总统授予的法国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开创者之一,先后撰写过《普通物理学》、《高中物理学》、《初中物理学》、《初中理化课本》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电磁学》等10多种教科书。

1996年11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苏步青 (1902.9-) 民盟中央名誉主席。数学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

浙江平阳人。1924年留学日本。193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后,历任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浙江大学训导长。1941年后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院士兼学术委员会常委,《中国数学学会学报》总主编。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历任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教务长,复旦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中科院上海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名誉委员,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第四、五届中央副主席。民盟第二、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7年10月当选为民盟中央第八届名誉主席。是第二、三、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开拓了仿射微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空间微分几何等领域,开创了计算几何的研究方向,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专家”。是中国第一个研究“K展空间”的专家。著有《仿射微分几何学》、《射影曲面概论》、《射影共轭网概论》等。《苏步青文选》于1991年出版。获何梁何利基金1998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杨 乐 (1940-)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数学家。

江苏省南通人。10岁考入省中“南通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副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第六届全国青联副主席。199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96年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副主任。1998年6月再次当选。1998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是第六至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复变函数论的研究,特别在函数模分布论、辐角分布论、正规族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与数学家张广厚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值分布论中过去被认为彼此无关的两个基本概念--亏值和奇异方向的联系,且作出了定量的表达。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1983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7年获华罗庚数学奖。1998年4月获1997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获何梁何利基金1998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数学力学奖)。

著有《值分布论及其新研究》。

 

李四光 (1889-1971) 地质学家。

湖北黄冈人。1902-1907年在日本东京工专造船科学习。1905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任南京临时政府特派汉口建筑筹备委员。1914年留学英国伯明翰大学,1918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5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苏友协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中共九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曾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被苏联科学院授予国外院士证书、卡尔平斯基金质奖章,选聘为苏联全苏古生物学会名誉会员。

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十年代初,学成归国后奔波野外,采集各种岩石和古生物化石标本,并从大量具有冰川擦痕的漂砾石中首次发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开创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地层学的研究工作。三十年代初,为了进一步探讨地壳表面各种痕迹的规律,不畏艰险,几次横渡大江,跨越秦岭、南岭,亲自勘探测量,实地观察地层构造,在世界首次提出“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学理论。1953年,提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1954年,亲自组织队伍,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展石油普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接着,他与其他地质工作者共同努力,使中国很快找到了钨、铬、铀、金刚石、煤及稀有金属矿藏,并在开发地热、地下水,研究第四纪冰川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1970年,时年81岁的李四光还多次爬山涉水,查看地震地质现象,掌握第一手资料,写出了不少关于地震地质的论文。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以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李 林 (1923.10.31-) 女。中科院院士。金属物理学家。

湖北黄岗人,生于北京。蒙古族。194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机械工程系。1946年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5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今冶金研究所)副研究员,1958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末,调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任研究员及室主任。后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一九四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地震局业务组副组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超导室主任,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镜学会理事、薄膜与技术委员会顾问。1980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1年被中科院增补为学部委员。是第三、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科技)。

主要从事金属物理学研究。五十年代主要进行球墨铸铁性能的研究、微量硼替代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中的镍、铬合金的研究和包头铁矿的分析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其中关于球墨铸铁的热处理及合金球墨铸铁的研究明显提高了球墨铸铁基体的强度与韧性,其成果曾获1956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包头铁矿矿渣中含有氟,对耐火材料腐蚀很强,研究后改用石墨并研究了石墨在含氟铁渣中的腐蚀行为,其成果曾获198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六十至七十年代主要进行核材料的辐照损伤研究和材料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并参与了国产反应堆的设计工作。八十年代主要进行超导材料的研究,1980年用自制装置获得临界温度为23K的铌三锗薄膜并对其成相机制提出了独到见解,同时进行了高温超导薄膜的研究,其成果曾获1991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199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荣获“巾帼英雄”称号。

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并有《矿物学的透射电镜》等专著。

父亲:李四光。

丈夫:邹承鲁,酶学专家。

 

吴仲华 (1917-1992.9) 中科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

江苏苏州人。1941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毕业后赴美国深造。194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科学博士学位。1954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科技大学教授,中科院动力室主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在清华大学动力工程系教授期间创建了燃气轮机专业与教研组和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创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并任理事长。1980年创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所长。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1992年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中英友好小组主席。

五十年代初创立了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解决了先进航空发动机设计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吴氏通用理论”(吴氏理论),至今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于各种叶轮机械的设计中。为中国燃气轮机及高效率节能动力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燃气轮机的研究》和《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及其发展》,分获1956年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是中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创始人。1992年9月1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