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最新报道>>报道内容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民族篇之六): 民族教育成就辉煌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六日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民族篇之六):民族教育成就辉煌

中新社记者 陈立宇

中国的民族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五十年来,中国的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则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几近空白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始终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获得政治平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受教育的权利,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因此得以蓬勃发展。

这些政策和措施包括:

棗在法律上确认各民族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并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有发展当地民族教育的自主权。

棗在财政上给予特殊安排。除了正常经费外,还在不同时期设立了专门的民族教育事业费、发展民族教育的专项基金,对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给予经济上的适当补助。

棗在少数民族学生升入各类学校时,适当降低分数和录取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各类学校深造。

棗建立管理民族教育的专门机构。五十年代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中央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管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行政机构,或设专人负责掌管少数民族教育事宜。一九九八年机构改革时,合并机构,裁减人员,但教育部的民族教育司和国家民委的教育司仍然保留。显示了中央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除了采取政策和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外,中央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殊情况,在办学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创造了许多中国特有的教育形式,包括:

棗寄宿制学校。在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地处偏僻的民族地区,让少数民族的学童集中住校学习,国家对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给予补贴或减免。

棗预科班。大学招生考试时,将分数达不到但接近录取分数线的少数民族学生录取到有关大学,但不和其他学生一样学习有关课程,而是让他们进行一到二年高中课程的补习,再经过考试后进入本科有关专业进行学习。

棗民族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设立招收民族学生的民族班,为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国家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学习提供机会,为民族地区培养较高素质的人才。

棗西藏班。这是为发展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在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设立西藏班,为西藏培养人才,全国规模一万七千多人。费用全由国家负责,藏语文老师由西藏派遣。

棗女童班。为使一些少数民族的女童不致因家庭困难和受传统观念的约束而失去上学机会,西北、西南一些地区专门办有专门招收少数民族女童的班级。

经过五十年的努力,中国现已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和成人教育的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办的学前班、小学、中学、大学,也包括自治地方以外举办的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中专和民族院校等;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还有特殊教育,这些学校涉及国家教育的所有门类。

发展民族教育的结果是为民族地区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劳动者和人才。他们为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特殊的贡献。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却能直接、准确地说明问题,且看几个数字:一九九七年与一九五0年相比,全国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小学生由九十四点三万人增加到一千二百四十八点二万人,增长了十二点二倍;中学生由四万零三百一十六人增加到四百零三万多人,增长了九十九倍;大学生由一千二百八十五人增加到二十一万六千八百三十一人,增长了一百六十七点七倍。现有十几个民族的教育发展水平超过整个国家平均发展水平,其中朝鲜族每万人中大学生数是全国平均数的四倍多。一些过去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民族有了自已的大学生,甚至有博士生。中科院和工程院均有少数民族的院士。少数民族科学家、教育家工作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繁荣昌盛奉献自已的知识和才干。

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之际,新的使命和新的时代要求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必须加快发展,迈开新的步伐。目前民族教育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可以预期“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必将极大地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完)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