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最新报道>>报道内容

    目击北京:当代大学生,有啥不一样?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六日电 题:目击北京:当代大学生,有啥不一样?

中新社记者 邱江波

一样的校门,一样的图书馆,一样的未名湖,一样的阳光灿烂,在这样一个平常的周末,记者走进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感觉到的,只是人有点不一样。

四年前已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几天后即将飞赴日本求职的小刘,带领自己从湖北松滋县赶来的母亲和小姨,在北京大学校园里熟悉的小路上边走边谈,即便是四年前毕业的他,也觉得母校的风景依旧美好,只是学弟、学妹们的神情不大一样。小刘追忆四年前时说,那时,周末是文体活动的“法定”时间,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将繁重的功课放到一边。而此时正是秋高气爽,适宜户外活动的季节,今天返回母校的小刘却发现教室满满的,草地上空空的,与数年前的校园比,似乎少了点热闹。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九八级叶奇同学,正要和同学们在未名湖留影,他穿着庆祝新中国建国五十周年庆典群众游行统一服装,据称是刚刚练习完走正步。他觉得,自从进入校门,同学们就十分看重学习,在许多同学的内心,从开始就把毕业后的方向定好了,他周围的很多同学,打定主意考研究生、留学,所以,基本上没有任何空闲的时间放到打球、遛街和谈恋爱上。

这座在人文科学领域令全国学子仰止的著名学府,发生的变化,其实远比记者看到的现象深刻。

和十年前比,眼下正在就读的学子明显多了务实和勤奋。和他们交谈,记者觉得他们有时实际得令人难以置信,他们一开始进校,就忙活着考级、拿证,什么英语级别、汉语普通话证书、计算机水平等等,凡是公开考试的几乎都去戳一杠子。弄到证书之后,接着到街头挂牌求职,当然都是兼职的,譬如中学生家庭补习服务、英语短期辅导、电脑上门家教服务等等,从每小时的劳动中获取二十到三十元不等的报酬,不仅可以补贴生活,减轻家庭财力负担,还可以为诸如攒电脑等自己喜爱的电器积累资金。因为国家近年来实施教育收费,父母的赞助,仅仅可以负担学费和基本生活,眼下的在校学生,经济状况已经不能象数年前的学子那样宽松了。为了完成学业,学子们大多希望找到勤工俭学的机会,平时在校时间,读书都会十分勤奋。

有人以“天之骄子”形容当代的大学生,从神态上十分贴切。物换星移,二十年后的大学生,尽管从事文学活动不那么积极,但深入社会,取得技能,练习谋生本领上,却更胜一筹,以往,大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适应,而今,许多学生一毕业,就自然融入社会,没有太多理想与现实的传统性冲突。有些甚至早在毕业前,就已经投入了经济社会。

现正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撒贝宁,课余进入中央电视台,成为当前收视率颇高的“今日说法”节目的客串主持人。撒贝宁认为,北京大学的学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北大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开放大学,它一方面为全社会人所共有,另外一方面,当代学子在这里并不因为自己就读的专业而就此定制一生,他们可以从事任何自己喜欢的事业。

被人美称为中国人“精神的家园”的北京大学,在五十年前,是中国学生革命运动的摇篮,中国的学生运动先驱们,不仅仅从西方精神宝库中“拿来”了民主和科学精神,还从图书馆翻译了欧洲的马克思主义,这样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导致了一个活生生的新中国的诞生。北大人,甚至记者今天碰到的一些年轻学子,对于这些校史,依然感到自豪。

事实上,北京大学的学子,并非过于沉溺于自我环境的改善,他们依然胸怀宽广。在著名的北大校园“三角地”,记者碰上正在为遭受特大地震灾害的台湾同胞募捐的同学,那种血浓于水的民族大义,分明写在每个同学脸上,与他们任何时代的学长相比,丝毫不觉逊色。(完)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