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最新报道>>报道内容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桥过江城不须瞧

中新社武汉九月二十七日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桥过江城不须瞧

中新社记者 柳俊武

前日下午四时,武汉市第三座长江大桥在江阔流急的白沙洲上横空出世,正式宣告胜利合龙,全线贯通。这是不久的将来武汉市“六桥并跨长江,三环层绕江城”大交通格局的关键性控制工程。

站在巍峨挺拔的长江白沙洲大桥的合龙口,举目渺渺秋水长天,王建雄这位参加了共和国万里长江第一桥的建设,组织指挥了武汉长江二桥、三桥施工建设的“老桥梁”,显得惊人的平静。中国现代建桥史上五十的风雨历程,已把这位当年意气风发的大桥青年,雕塑成一个惯看秋月春风的“桥翁”,他早已习惯于以一个桥梁专家特有的“平常心”面对长江天堑了。

在别人看来,此时此刻,应该以“心潮澎湃”来形容大桥建设者的心情。桥跨长江,履天堑如坦途,是中国人多少年多少代的梦想啊!纵使是慷慨鹰扬、气吞万里如虎的曹操,面对天堑,也只能是“饮马长江,横槊赋诗”而已。而“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人们在长江风浪面前也只能感叹“白浪如山哪可渡,狂风愁煞峭帆人”(李白)。一八五二年太平军在武汉的鹦鹉洲、白沙洲首次在长江上架起了浮桥,可那桥如那次革命一样,不久就在战火与风浪里化做了长长的叹息。孙中山先生曾提出要在武汉修隧道、建大桥,“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为一市”其“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也只能是一代先驱的壮怀激烈。中国人征服长江的历史选择了王建雄他们这一代,中国现代桥梁史的开山之作和大气得意之笔,都无一例外地钟情于江城武汉。

武汉地踞长江、汉水交合之险,吐纳九省物汇之利。自明清以来,一直名列中国四大名镇之中。但有江无桥,有镇难市,也就名镇而已。老汉口有谚:有镇濒江难成市,有市无桥不叫城。一九四九年底,刚刚成立三个月的中央人民政府就发出在武汉建大桥的指示。武汉成为共和国的“始做桥城”。武汉长江大桥于一九五五年一月一日正式开工,一九五七年十月十五日建成通车,历时两年零一个月的建设,提前一年通车。从此,中国人改写了长江的历史,二百多名中外记者在通车之日关注一个焦点:武汉三镇自此才能称做“江城”。还是在该桥正处于火热建设之中,毛泽东在畅游武汉长江时曾经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光辉诗篇,并预言“修三十座大桥,长江会换新貌”。如今,长江自宜宾到上海全段,已建成、在建、规划中的大桥岂只三十座?仅武汉市已经通车的就有两座,在建的有两座,规划立项的还有两座。而汉江上的武汉段,就有四座风格各异的桥梁,在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处,马上又有一座大桥凌空飞架。武汉这座华中特大中心城市,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已经走过了“三镇--江城--桥都”的发展之路。参与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投资建设的香港中国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高建民先生认为,武汉桥梁的大规模建设,促成了华中交通枢纽的形成,为提升武汉在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地位奠定了基础。

昨日的武汉白沙洲大桥合龙仪式上,中共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紧紧地握着该桥建设总指挥王建雄的手说:“感谢你们,未来武汉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是用桥墩支撑的,是从桥上走出来的!”#(完)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