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最新报道>>报道内容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从桥梁建设看广东交通巨变

中新社广州九月二十九日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从桥梁建设看广东交通巨变

中新社记者 邓卓明

要是问起港澳客人,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广东交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绝大多数的人恐怕会脱口而出:桥梁建得多,建得快,建得漂亮。的确,在河网纵横、水乡交织的南粤大地上,一座座“彩虹”横空出世,消除了昔日“江河阻隔、摇船摆渡”的闭塞状况。数以千计的大大小小桥梁,在给南方这块神奇的土地增添秀美的同时,也给这里的黎民百姓带来了幸福、财富和希冀。

有此同感的非但海外朋友。一九九三年的春天,当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桥梁专家汇集广东,面对飞架江河湖海之上的桥梁时,大家都兴奋地说:“来到广东,有如走进了‘桥的博物馆’”。从此,广东的桥,闻名遐迩,称雄全国。

老广州人仍记得,当年从广州到深圳一百四十来公里的路程,起码得过两个渡口,而从广州到珠海一百三十公里的路程就更多:过四次渡口。每过一次渡口总得等上几个小时,汽车排成长龙,人声嘈杂鼎沸,要是遇上“烟雨锁江,阴云压顶”的恶劣天气,司机们等上一整天,隔江兴叹的情形也司空见惯。六十年代以前,广东即使建起了一些桥,也是跨径不足十米的木质桥或石拱桥,偶尔也见几座钢筋混凝土桥,但跨径也不过几十米。进入六十年代,开始学习苏联的建桥技术,钢筋混凝土悬臂桥和简支桥,但跨径也是三十来米,石拱桥最大跨径也不超过五十米。到了七十年代,广东修建了少量跨径不足九十米的悬砌、双曲和箱型拱桥。但相对于广袤的南粤大地而言,这些桥就像是“杯水车薪”仍难消除“路难行”的恶名。

由于行路难,物流不畅,广东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这种人货难畅其流的被动局面,令许多前来考察的外商望而却步。

路在何方?当时的广东省委负责人经过多次调查后指出,要把交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由此,广东拉开了建桥修路的大序幕。一九八一年,广东省政府批准交通部门向澳门贷款兴建广州至珠海的三洪奇、容奇等四座总长为三千多米的大桥,从而开创了利用外资建桥的先例。从此,一种灵活、多渠道的集资建桥方式迅疾在全省铺开。正确的政策,加上充足的资金,上千座大桥、特大桥如一道道挂满天边的彩虹,雨后春笋般横卧在南粤水乡之上。到一九九三年,广东新建的公路桥梁近三千座,总长超过十万米,全省公路干线则实现了无江河渡口的目标。

广东的桥,每一座桥都涂抹出一片风景。现时,只要驱车行驶在南粤大地上,您就可以目睹各种风格迥异的现代化桥梁:大跨径的T型刚构、连续刚构、刚架拱、双塔斜拉和悬索等各种结构的桥梁。彩虹飞架,天堑变通途。广东的桥,不但设计新颖,而且技术含量较高,堪称“凝固的音乐、立体的诗歌”。如长一千九百多米、主跨一百八十米、通航净高三十四米的连续刚构的洛溪大桥,其跨径在同类桥梁中居亚洲首位;跨径一百六十米的九江大桥则是亚太地区第一座大跨度独塔双索斜拉桥;尤其是,位于汕头港附近的汕头海湾大桥,长度达二千四百二十米,宽二十三点八米,采用了世界上一流的技术,其主跨孔径为四百四十四米,主塔为九十五点一米,成为粤东人民的骄傲;横跨珠江口、建于鸦片战争古战场旁的虎门大桥,长四千五百八十八米,桥面宽达到三十五点六米,采用了主航道单跨八百八十八米,高六十米的钢箱悬索桥型,辅航道采用跨径二百七十米的连续刚构桥,其跨度在中国国内和世界同类桥型中都是罕见的……

逢山开路,遇水建桥;人是水乡精灵,桥是水乡天使。如今的南粤,勤劳的人民不再把“河巷交叉、枕江负海”当做包袱,而是在波光粼粼的水乡泽国建起了一座座展示智慧、引来福祉的“幸福桥”、“发财桥”。要是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广东经济建设为什么能在全国占有重要一席,这一座座似“长虹卧波、古塔镇江”的桥梁功不可没。要不,车水马龙,行人如织。谁能说,南粤的建设哪一时离得开桥,哪一刻离得开桥!

(完)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