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新中国高层职官志>>新中国高层职官志内容

沈钧儒 (1875.1.2-1963.6.11)

字衡山。浙江省嘉兴县人,生于江苏苏州。出身于清代晚期的一个士大夫阶级家庭。

从小接受中国旧的传统教育,16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0岁中进士。1905年留学日本东京私立法政大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浙江宣告独立,曾任浙江临时警察局长。1912年任浙江省临时省议会议员,同年5月加入同盟会。1926年任浙江省临时政府政务委员兼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1928年任上海法科大学(后改名为上海法学院)教务长,并执行律师业务。1932年参加宋庆龄、鲁迅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5年,率先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团结广大爱国人士,组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是当时因主张抗日救国而被逮捕入狱的著名“七君子”之一。1941年参加组织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同中国共产党合作。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建国后,历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会长,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至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

1963年6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宋任穷 (1909.7.11-) 生于湖南浏阳县乌石垅村。1926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浏阳县区农会委员长、县工农义勇队中队党代表。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党代表,第十二军团政委,第五军团师政委。1934年参加长征,任干部团政委。到陕北后,任第二十八军政委、军长,曾率部参加东征和西征。1937年后,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东进纵队政委,冀南军区司令员、政委,中共冀南区委书记。参与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1944年后,历任平原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平原分局代理书记,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豫皖苏分局书记兼华东野战军第三副政委。参与组织了淮海、渡江战役。

1949年后,历任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第四兵团政委,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兼云南军区政委,中共西南局第一副书记,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副政委,中央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兼沈阳军区第一政委,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至1980年),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名誉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5年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被增选为中顾委副主任、常委。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4年,《宋任穷回忆录》出版发行。

妻子:钟月林,1935年12月12日结婚。

 

宋庆龄 (1893.1-1981.5)女。

广东省文昌(现属海南)人,生于上海。1908年到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市卫理公会威斯理安女子大学上学, 曾在校刊发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一文,高度评价辛亥革命。1913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孙中山英文秘书。后参加中华革命党。1915年和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结婚,并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1919年“五四”运动中,代孙中山起草了“学生无罪”的援救电报。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坚决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以后,向国内外介绍了孙中山的遗嘱,谴责国民党右派。1926年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和中国共产党紧密合作,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同国民党右派作斗争。曾当选为国民党第二至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武汉国民政府委员。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和国民党左派人士一起,多次发表通电、声明和宣言,揭露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叛变行为。1927年在苏联和欧洲期间,两次被选为国际反帝国主义同盟大会名誉主席,后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主要领导人。1929年5月回国,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孙中山国葬仪式。1930年去欧洲旅行。1931年回国。1932年,和蔡元培、鲁迅、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保护和营救了大批共产党员和反蒋爱国主义人士。1935年与何香凝等率先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次年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委员。1937年与冯玉祥、何香凝等在国民党三中全会上提出恢复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的建议,并发表演说。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广州、香港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药工作和儿童保育工作。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创建中国福利基金会。

解放战争时期,曾给予解放区很大的物质帮助。1948年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0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执委会主席。1951年起,一直担任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会长,并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1953年起任全国妇联第二至四届名誉主席。1954年9月起任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4年-1965年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9年和1965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起任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被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1981年5月15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当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

著有《为新中国奋斗》等。

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1982年5月29日,在邓小平倡议下成立了纪念宋庆龄国家名誉主席基金会。

1993年,《宋庆龄选集》出版发行。

爱好:烹调、看电影、打康乐球、养鸽子、弹钢琴。

丈夫:孙中山。

 

宋 健 (1931.12-)

山东荣城人。194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5月参加工作,前苏联莫斯科包曼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博士。1945年-1948年任山东威海卫市政府通讯员、收发员、农村工作队队员。1948年-1953年在山东胶东区党委干校、华东工矿部工业干部学校(现山东建材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外语学院等院校学习。1953年-1960年赴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炮兵系学习,后攻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80年代末,以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身份应邀访苏,顺回母校,接受了由苏最高学术委员会签发的博士学位证书)。期间还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夜校学习,并获毕业证书。1960年-1965年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控制论研究室副主任。1965年-1966年任七机部二十六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1966年-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68年-1970年在甘肃酒泉国防科委二十基地工作。1970年-1978年任七机部二院生产组副组长。1978年-1981年任七机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长。1981年-1984年任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七机部总工程师、副部长,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名誉会长,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4年-1986年任国家科委主任、党组书记。1986年-1993年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党组书记。1993年-1998年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1998年起任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8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长,中日友协会长。1999年1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三至十五届中央委员。

1992年1月当选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94年4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1994年11月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1995年10月,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证书。

1985年发起了“星火计划”,1988年主持制定了“火炬计划”。曾领导和主持了中国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在工程控制论和人口控制论方面有杰出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际数学建模学会最高奖--艾伯特·爱因斯坦奖。获何梁何利基金1998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著有《工程控制论》、《人口控制论》、《中国人口控制:理论应用》(英文)等,主编有《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精通俄语、英语。喜欢中国古典文学。

夫人:王雨生,航天工业总公司民品司总工程师。

 

张万年 (1928.8-)

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大专文化。1944年-1945年任胶东北海独立团三营七连战士。1945年-1947年任东北十二旅三十五团三营通信班副班长、班长,东北四纵队十二师三十六团警卫员。1947年-1948年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十二师三十六团五连副排长、排长、连副指导员。1948年-1950年任东北四纵十二师三十六团通信股参谋、副股长、股长。1946年3月参加本溪保卫战;1946年10月参加新开岭战役;1947年5月-11月参加东北夏、秋季攻势作战。1948年10月在塔山阻击战中立大功。后参加了平津、广西战役。

1950年-1956年任陆军第四十一军一二三师三六九团司令部作战股股长,四十一军司令部作战科参谋。1956年-1958年任陆军第四十一军一二三师三六八团第一副团长兼参谋长。1958年-1961年在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预科系、基本系学习。1961年-1962年任陆军第四十一军一二三师三六七团副团长。1962年-1966年任陆军第四十一军一二三师三六七团团长。1966年-1968年任广州军区司令部作战部作战科科长、副部长。1968年-1978年任陆军第四十三军一二七师师长。1978年-1981年任陆军第四十三军副军长兼一二七师师长(其间:1978年-1979年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1981年-1982年任陆军第四十三军军长。1982年-1985年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85年6月-1987年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87年11月-1990年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1990年5月-1992年调任济南军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1992年在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92年11月-199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书记。1993年3月在全国人大第八届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95年9月在中共第十四届五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95年12月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97年9月在中共第十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97年11月任人民解放军选举委员会主任。1998年3月在全国人大第九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共九大代表,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解放军)。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6月7日被授予上将军衔。1993年11月在巴基斯坦访问时,被总统法鲁克·莱加利授予一枚军事勋章。曾先后五次立大功,获三级解放勋章。

1997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张 冲 (1899-1980) 云南泸西人。彝族。194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后,任滇军旅长、师长。1935年对国民党阻击红军的命令,消极抵制,按兵不动。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六十军副军长兼一八四师师长,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建立联系,并吸收中共党员到一八四师工作。后任新三军军长,参加了武汉保卫战。抗日战争后,坚决反对内战,并于1946年到延安。曾任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高级参议,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建国后,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民委委员,云南省民委主任,云南省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民委副主任兼凉山临时军政委员会主席,云南省副省长,中共云南省委委员,云南省革委会副主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10月30日逝世,终年81岁。

张克辉 (1928.2-)

台湾彰化人,原名张有义。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至1947年在台湾彰化高级商业学校学习。1947年至1948年在台北市台湾师范学院学习。1948年至1949年先在厦门大学经济系学习,后任闽粤赣纵队四团十四独立连连长、副指导员。1949年至1951年任福建省安溪县人民公安队指导员、县公安局股长。1951年至1952年在福建省委干校学习,后任省委土改工作队组长,后又到省委党校学习。1952年至1969年任福建省委统战部干事、组长。1969年至1973年下放福建省宁化县劳动,后任县革委会宣传组副组长。1973年至1978年任福建省革委会外事组翻译。1978年至1982年任福建省政协副秘书长、省侨务办公室、省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省台盟主委、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1982年至1991年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兼统战部部长,福建省对台工作办公室主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1991年至1997年任海峡两岸交流协会顾问。1991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台联会会长,同年当选为第四届台盟中央常务委员。1992年11月当选为台盟第五届中央副主席。1993年2月被增选为第三届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1994年12月被增补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1995年5月在全国台联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台联会长。1997年11月当选为台盟第六届中央主席。1997年11月当选为台联第六届名誉会长。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9年7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是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委、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第五、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喜欢听古典音乐和台湾歌谣。

夫人:洪小玲。

 

张治中 (1890.10-1969.4)

又名张本尧,字文白(伯)。安徽巢县人。武昌起义后到上海参加学生军,后随军北伐。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曾任驻粤云南护国军(后改为赣军)连长、营长,四川护国军师参谋,靖国桂军总部参谋、师参谋长、军校大队长、独立旅参谋长等。1924年后曾任黄埔军校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入伍生团长、学生总队总队长、军官团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第二师和广州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军事委员会航空局局长、航空学校校长、武汉军分校教育长兼学兵团团长等。1928年往欧美考察。后任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武汉行营主任、教导第二师师长、京沪警备司令官、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第五军军长等。参加了淞沪“一·二八”和“八·一三”抗战。抗日战争时期,曾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湖南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国民党中央常委。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政府主席,主张国共谈判,和平建国。

1946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军事调处三人小组。1949年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北京进行谈判,双方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为国民党政府拒绝后,留在北平,1949年9月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55年获一级解放勋章。

著有《七十回忆》一书。

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夫人:洪希厚。

 

张思卿 (1932.8-)

河南洛阳人。195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3月参加工作,相当高中文化。1949年-1952年任河南省新郑县支前司令部谢庄供应站工作员,华中支前司令部通城供应站南襄办事处工作员,最高人民检察署中南分署收发员,中南土改工作队广西平乐县工作队分队副队长、工作组组长。1952年-1954年任最高人民检察署中南分署科员、调查员。1954年-1955年任最高人民检察署东北工作团副组长、助审员。1955年-1966年任长江水上运输检察院检察员,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员、党组秘书、秘书科长。1966年-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后下放“五七”干校劳动。1969年-1973年在湖北省公安机关军管会审批组工作。1973年-1974年任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副主任。1974年-1983年任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1983年-1985年任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省公安厅厅长、党委书记兼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湖北省总队第一政委,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政法委员会书记。1985年-1988年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成员、检察委员会委员。1988年-1993年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检察委员会委员。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任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共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

夫人:邹明仙。

 

张爱萍 (1910.1.9-)

生于四川省达县张家沟。早年在家乡参加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共青团中心县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局秘书长,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训练部部长、参谋长、总队长,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十一、十三团政治委员,军委骑兵团政治委员、代团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长征中参加抢夺娄山关、攻克遵义城等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豫皖苏省委书记,八路军苏皖纵队政委,八路军第五纵队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九旅旅长,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参与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参加了渡江战役。

建国后,历任第七兵团司令员兼浙江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参谋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并先后兼任国务院国防工办副主席、国防科委主任,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中共中央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1987年当选为中顾委常委。1995

年1月当选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长。1996年1月出任中国航天基金会名誉会长。是

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第五

届全国人大常委。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

章。

曾参与组织领导原子弹、导弹、卫星等研制与试验工作。出版有《张爱萍军事文

选》、《张爱萍墨迹》(1995年)、《神剑之光》。

爱好:书法,被誉为“将军书法家”。摄影,抗战时期拍摄的新四军战斗生活照片,

已被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照片档案馆列为重要的珍藏品。

夫人:李又兰。1942年8月结婚。

长子:张翔。少将军衔。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