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新中国高层职官志>>新中国高层职官志内容

陈叔通 (1876.8.7-1966.2)

原名陈敬弟,字叔通。浙江杭州人。1902年中举人。1903年中进士,点翰林,授翰林院编修。1904年留学日本,在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政治和法律。1906年回国后,任清朝资政院民选议员。参加过维新运动。曾创办杭州第一个女子学校(后来的杭州女子师范学校)。1911年,当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后历任浙江都督府秘书长,大总统府秘书,国务院秘书长等职。参加了反袁护法斗争。1915年退出政界到上海定居,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1927年任浙江兴业银行董事。抗日战争时期,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拒绝担任上海维持会会长。抗战胜利后,参加筹组上海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1947年起草了著名的“十老上书”。

1948年响应中国共产党“五一”号召,绕道香港到达解放区。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建国后,历任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0年后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运动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参加筹备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1953年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成立,当选为第一至三届执委会主任委员。

著有《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报告》等。

1966年2月1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陈俊生 (1927.6-) 黑龙江桦楠人。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8月参加工作,相当大学文化。1946-1948年任合江省依兰县民运工作团团员,省政府第二工作团团员,中共依东县二区区委组织委员、工作组组长。1948-1949年任中共合江省桦南县五道岗区委副书记、区委书记,桦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合江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干事。1949-1950年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秘书。1950-1957年任中共黑龙江省绥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富裕县委代理书记,克山县委书记,在黑龙江省委党校学习。1957-1967年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秘书兼克山县委书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副秘书长。1967-1970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后任黑龙江省革委会常委、核心办负责人。1970-1973年因被诬陷受审查。1973-1981年任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省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省委常委、秘书长兼中共齐齐哈尔市委书记。1981-1984年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省委副书记。1984-1985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85-1988年任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机关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党委书记,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长。1986年2月-1989年3月任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书记。1986年年4月-1993年3月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1988年10月-1998年5月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1989年兼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主任。1992年任国务院三峡工程移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993年3月-1998年任国务委员。1993年-1995年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1995年-1998年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1993-1998年任全国绿化委员会主任。1993年兼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委,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1995年5月-1999年1月兼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理事会主任。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8年5月起任行政管理学会名誉会长。是中共第十二大代表,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十五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锡联 (1915.1.4-1999.6.10)

曾用名陈普庆。湖北黄安(今红安)陡山彭家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十师三十团团部政治指导员,红三

十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三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委员,红四军第十一师副师长、师政治委

员,第十师师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

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太行纵队司令员。参加了神头岭、乡堂铺等战斗和百团大战。

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司令员。参加了

上党、邯郸、进军大别山、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

建国后,任第三兵团司令员兼重庆市市长,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院院长,中共中央东

北局书记,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学

习。1959年10月后任沈阳军区、辽宁省革委会主任,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北京

军区司令员。197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7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80年

中共第十一届五中全会批准他辞去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领导职务。1982年、1987

年先后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是中共七、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第八

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至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四、五届全国人大代

表。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

章。1988年被授与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9年6月10日23时4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夫人:王璇梅。

 

陈锦华 (1929.7-)

安徽青阳人。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函授专修科、政治经济学专修班和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大专文化。1946年至1949年5月在上海第一印染厂艺徒训练班学习。1949年至1952年在华东局保卫人员训练班学习,任上海市军管会轻工业处秘书,华东纺织管理局秘书。1952年至1960年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办公室秘书、部办公厅研究室干部(其间:1953年至195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函授专修科学习)。1960年至1971年任纺织工业部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兼党组秘书(其间:1960年至196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修班学习,1963年至1965年在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学习)。1971年至1976年任轻工业部计划组负责人。1976年至1977年任中央赴上海工作组成员。1977年至1983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革委会副主任、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兼市计委主任。1983年至1990年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党组书记。1990年至1993年3月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3年3月-1998年3月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三大、十五大代表、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嘉庚 (1874.10-1961.8)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人。1890年到新加坡经商。1904年集资创办菠萝罐头厂和谦益米店。1910年参加同盟会,任新加坡福建会馆所组织的保安会会长,曾经募款支援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1913年-1920年先后在集美创办幼稚园、小学、中学和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1937年在新加坡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任主席。1941年连任第二届主席。1949年6月作为南洋华侨代表回国参加全国政协筹备会。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建国后,历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

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1963年4月5日,陈嘉庚纪念堂奠基典礼在泉州华侨大学举行。1988年1月22日,“陈嘉庚基金会”在京成立。1990年3月11日,小行星“陈嘉庚星”获国际正式命名。1992年8月20日,“陈嘉庚国际学会”在香港成立。

儿子:陈元济。

 

陈慕华 (1921.6-) 女。

浙江青田人。高中文化。中学毕业后,曾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工作。1938年到

延安参加革命,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945年先在延安抗大学习,

后任抗大三分校训练部军事佐理员,延安留守兵团警备五团参谋、司令部教育科参谋、兵

团军事研究室研究员,延安联防司令部后勤部家属招待所指导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

部后勤部经济建设处秘书。1942年整风运动时曾遭不公正待遇。1945年-1950年任热河军区司令部一科参谋,东北铁路总局机关政治协理员,穆棱煤矿工会特派员,东北铁路保育院院长,中长铁路中央医院副院长。1950年-1971年任东北铁路政治部宣传组(处)组长,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组(处)副组长,国家计委交通局副处长、处长,对外经济联络总局成套设备局副局长,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三局副局长。“文革”中被打成“走资派”,并株连到其在黑龙江工作的弟弟惨遭迫害致死。1971年-1988年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部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委,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务委员,中共中央经济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中国银行董事会名誉董事长,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会长。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主委,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六届执委会主席。1992年当选为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会长,同年9月当选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七届执委会主席,11月当选为第三届中国旅游饭店协会名誉会长。1994年5月起任中国女法官协会名誉会长。1995年任中国服装协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女企业家联谊会、中国女医师协会名誉会长、第三届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同年10月续任中华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11月任杭州大学名誉董事长。1997年12月起任中国花卉协会名誉会长。1998年9月当选全国妇联第八届执委会名誉主席。是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十五大代表,第五、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

1994年被联合国授予莫里斯·佩特奖。1995年9月获古巴安娜·贝当柯尔德

勋章。

丈夫:钟毅,毕业于东北哈尔滨工业大学,因从事抗日活动遭日寇追捕,1938年

赴延安参加革命,同陈慕华在参谋训练队学习,毕业后在留守兵团当参谋。1940年结

婚。1945年到东北工作,后调到北京,曾任“三线”委员会委员,部级职务。因身体

不好,较早离休。

有四个女儿。

 

陈毅 (1901-1972.1)

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

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担

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了

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

表、师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委书记,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

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

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

军长、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

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建国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

任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长。还曾任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外交学院院

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2年1月6日,因患肠癌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1993年9月28日,塑像在上海南京东路外滩揭幕。1994年1月,《陈毅诗

词全集》出版发行。1996年6月,《陈毅军事文选》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6年8日,在陈毅故乡四川省乐至县城陈毅纪念园内安放了陈毅铜像。1997年

5月,陈毅粟裕双人大型花岗岩雕像在孟良崮烈士陵园落成。

妻子:张茜。

 

茅以升 (1896.1-1989.11)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

建国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分会主任委员,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中国人民支援埃及反抗侵略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普作协理事长,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中央副主席。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欧美同学会会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1984年被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1986年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9年1月被推举为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名誉主席。是第一届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是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奠基人之一。在美国读博士时创立了“茅氏定律”,并因此获得了康乃尔大学的“斐蒂士”研究奖章。1933年领导设计、修建杭州钱塘江大桥。1959年参与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工作。1979年获美国加里基大学“卓越校友”奖章。著有:《桥梁次应力》、《钱塘江桥》、《中国的古桥与新桥》、《茅以升文集》、《中国园周率史》、《工程教育之研究》、《土压新论》。主编有《中国古桥技术史》。

1989年11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1991年1月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在北京成立。

1994年,生平事迹纪念展览先后在北京、深圳、香港等地展出。

1996年,茅以升塑像在浙江省钱塘江大桥畔落成。

 

林枫 (1927-)

原名陆鑫如,江苏东台人。1943年在苏中解放区邱升中学参加中国青年解放先锋

队,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江海报》记者,新华社支社记者、采访科长、采

编主任。在此期间,发表了不少反映当地军民英勇斗争的稿件。从1953年起,历任新

华社国内部政治民族组编辑、新疆分社副社长。所写《维吾尔人民的心向着党》有广泛影

响。1965年1月至1975年1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后在新华

总社主编《新闻业务》、任新闻研究所新闻理论研究室主任,被评为高级编辑,聘为中国

新闻学院教授。

出版《新闻理论与实践》一书。另有《新闻改革的一些原则方针》等3篇论文,分别

被评为1992全国新闻学术年会得奖论文以及新华社(1990年)、北京市(1987年)好新闻一等奖。

 

林伯渠 (1885-1960)

原名林祖涵,字伯渠。号邃园。湖南临澧人。1904年入日本东京弘文学校学习。

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为反对日本政府取缔中国留日学生规则罢课回国。曾在长沙

创办振楚学堂。1907年到吉林任劝学总所兼宣讲所会办。1911年回湖南,在新军

和巡防营从事兵运工作,为辛亥革命作出了贡献。1913年任讨伐袁世凯军的岳州要塞

司令部参谋。失败后遭袁世凯通缉,逃亡日本。不久回。1916年任湖南护国军总司令

部参议、湖南督军署秘书、湖南省财政厅长等。1919年冬到上海、广州,创办《革新

评论》,宣传马列主义。1921年经李大钊和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帮助孙中

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起了积极作用。1924

年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6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农民运动委员会

委员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等。

1927年3月出席国民党第二届二中全会,任军委秘书长。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

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财政委员会主席等。1928年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研究院和

特别班学习。1930年毕业后到海参崴远东工人列宁主义学校任教。1932年到上

海。1933年初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和财政

部部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任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和总部供给部部长等。1937

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9年9月参加筹备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任全国委员会常务

委员。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1954年、1959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一、二届副委员长。是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中央

政治局委员。

1960年5月29日在北京病逝。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