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小塑料”为何屡禁不止?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小塑料”为何屡禁不止?

2010年07月15日 18:54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伴随着“轰、轰、轰”巨响,一座座非法塑料加工点厂房被铲车夷为平地,一处处水泥清洗池、大小电机设备被铲得支离破碎。

  苏北鲁南的众多县、市、区每年都会有这样的取缔场景。

  加工环节污染严重

  技术装备落后,无环境治理设施,加工地点就在自家院里院外,塑料再生原料污染隐患很大

  分散在各地的“小塑料”加工作坊由来已久,造成的污染问题已成为老百姓反复信访的环保难题。“小塑料”加工,往往以户为单位,投入数万元的设备,将废旧塑料袋、桶、瓶等分拣、清洗、破碎、融化造粒,投资少、见效快、设备简陋、操作简单、场地要求低,一台普通机器每天可以加工1.5吨塑料,每台机器配备5个劳动力便有可观的效益,这类小作坊在农村有广泛的存在。

  村民将废旧垃圾塑料粉碎造粒,进而加工成塑料制品,技术装备落后,无环境治理设施,加工地点就在自家院里院外,由于需要加热加工,厂区浓烟弥漫,充斥着刺鼻的气味,产生的废水和恶臭严重污染周围环境。

  塑料再生过程中,清洗是重要环节。家庭作坊企业一般都用烧碱来清洗。塑料再生的原料来自废品收购中的各种塑料包装物。既有医疗垃圾,又有农药、机油、化学原料等危险品容器,生产废水中含有大量病菌及汞、镉、铝、氰化物、苯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污染水环境。一些加工户由于环境意识不强,将产生的污水直接排到村庄附近的河沟,或直接通向厂外的农田,导致地下水污染,庄稼减产和树木枯亡。

  各地对废塑料加工作坊动了不少干戈,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切断运输途径,由海运、交通等部门在交通道设卡,防止废旧塑料等原料进入辖区;将废旧塑料加工企业关停工作纳入县(市)政府对各基层乡镇的综合考评体系,明确由环保等部门配合各镇对废旧塑料加工企业取缔;实行督察通报制度,对废旧塑料加工企业有关情况一经查实,立即函告相关单位查实取缔;实行联合执法,发改经贸委、公安、工商、土地、环保、电力等部门和单位加强配合,按照“吊销营业执照、断水断电、拆除主要生产设备”的标准,发现一处、关闭一处;加强宣传,通过电视广播、张贴公告、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教育业主自觉停止加工业务。

  但就是这样的联动,废塑料加工作坊依然难以消失。

  为何禁不了?

  高额利润;隐蔽性强;产业化难;解决就业;已经形成从“废旧”到“商品”的产业链

  在经济高速增长,再生资源数量不断增加,废品回收网点遍布各村镇的苏北鲁南,简单的“一禁了之”难以奏效,而是陷入“治理—复燃—再治理—再复燃”的怪圈。究其原因有4个方面。

  首先是高额利润的诱惑。从事“小塑料”加工,一年少则一二十万元、多则上百万,欠发达地区群众不会轻易放弃这一致富手段。

  其次,这种以家庭为主的作坊式生产隐蔽性极强,政府前门查处他后门就又偷着开工,前脚把高压线掐断,他后脚就私自接上,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仗”,有的甚至还打起了“游击仗”。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