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务之急是解决好百姓心中的CPI——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当务之急是解决好百姓心中的CPI

2010年08月20日 10:1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7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3%,创21个月来的新高。但在很多老百姓看来,现实市场物价的快速上涨,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为了减轻百姓的过多担心,宏观经济部门的官员和专家对7月份的经济运行数据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其结论性的内容是:食品涨价翘尾因素是主因;目前CPI仍属于温和上涨;三季度或迎来物价拐点。这样的解析不能说不符合实际,但多少让百姓摸不着头脑。给百姓的概念是“温和”,其意思是没什么大事。另外,用了一个“拐点”的经济名词,很多百姓还不知“拐点”到底表述的是什么,认为创了新高之后就将很快回落。

  然而,也就在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的2天之后,国家发改委可以说又给出新的说法,预计CPI同比涨幅将在7月份3.3%的涨幅水平上下略有波动。这一表述与此前发改委表态三季度CPI将逐步回落显然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是表述“改口”。

  在上一期的“志勇观察”中,笔者明确提出对创新高的CPI不能玩文字游戏,其用意正在此。

  当下,有个现实的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CPI和目前的3.3%有着很大的距离。老百姓天天都会对市场的变化有着最真切的体会,目前无论是猪肉还是粮食、鸡蛋、蔬菜等食品的价格,正处于一个全面持续上涨的态势,而市场的价格表现要先于统计部门的数据,同时推动市场价格上涨的因素可以说也在继续增强,这就使得老百姓对价格的担心也在持续增大。

  其结果就变得十分明显,那就是通胀的压力。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而现实的市场表现可以说要远远比对通胀的定义要复杂得多。

  一方面,老百姓的收入不仅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已连续6个月的负利率,百姓手中的财富已在缩水。另一方面,从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货币增速在持续回落。很显然,目前物价上涨的因素,一个是市场物价的本身因素,另一个就是在市场中仍有着过量的人民币,使得国内物价总水平处于上涨。很显然,最后买单的只能是承受通胀之苦的老百姓。

  超发的货币,不能不说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有关,但当时面对危机还不能不刺激。管理好通胀预期,其实这是早有的准备,但当下在复苏的过程中,不得还不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胀的压力,是否加息,现在看来很难,这就是还必须要使经济保持一个相应的速度。这就是中国经济中的诸多两难。

  最近,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对现阶段的我国经济而言,最怕的是“滞涨”而不是单纯的通胀。

  那什么又是“滞涨”呢?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显然,这一结果是很危险的,也是谁也不愿看到的。于是厉以宁先生认为:对于我国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大体上属于混合型的,因此不宜单纯采取宏观紧缩政策,而应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

  应该说这是一个理性的判断。在笔者看来,面对中国经济中的诸多两难,尤其是在宏观调控中的两难,不能对一些复杂问题做简单的判断,不能顾此失彼。应对通货膨胀,尤其是要预防“滞涨”的发生,有必要采取灵活政策,不能“一刀切”。

  因此,当下关键的问题,要先解决好老百姓对通胀的“预期心理因素”。这个因素,是不能过分夸大,同时也不能掉以轻心。解决好老百姓“预期心理因素”,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市场的价格稳定下来,尤其是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猪肉、粮食、鸡蛋和蔬菜。而这也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把老百姓心中的CPI解决好了,对我们应对通胀还是滞涨都将是最大的利好,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也是中国的国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会给我们处理当前的两难带来积极的作用。在这样 的 环 节上,其实更引起高度的重视。(志勇观察)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