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河北力推农业综合开发 23年新增产能150亿斤

2011年06月09日 13:06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五月的冀中平原,被一望无垠的麦田覆盖得严严实实。微风吹过,沉甸甸的麦穗泛起微微金浪……站在田埂上,望着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的小麦,河北省饶阳县大观亭镇东张岗村农民李连元喜上眉梢:“大旱之年,庄稼能长这么好,是农业综合开发帮了我们的大忙。”

  穿行于燕赵大地,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农业综合开发的脉动和丰收的喜悦。

  更加振奋人心的是这样一组数据:河北省自1988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累计完成投资20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3500多万亩,增加产能150多亿斤。

  那么,150亿斤产能从哪里来?记者一路探寻、一路思考。

  黑龙港挥手告别“望天收”

  走进巨鹿县1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方方连绵的田、一排排笔直的树、一道道纵横的渠、一条条平坦的路……好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

  曾经在农发工作一线奋战10多年的巨鹿县副县长董振录告诉记者,巨鹿县地处黑龙港流域,开发前,“巨鹿县十八洼,七十二个沙疙瘩;风沙沥涝旱盐碱,十年就有九灾年。”在全县63万亩耕地中,风沙地、盐碱地占了一半。

  缺水,一度成为农业生产的“紧箍咒”。苏营乡苏二村农民宋敬恩回忆说,过去,十里八乡的很多农田都是靠天吃饭,根本浇不上水。他家的11亩地因为缺水,一遇天旱就没收成。遇上好年景,1亩地最多能产五六百斤小麦。

  如今,宋敬恩再也不用担心干旱了。他所在的苏二村的3898亩耕地已经全部建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2010年,苏二村和周边的苏三村、前无尘村通过竞争立项列为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034万元农发资金一次性投入,6000亩中低产田在农业综合开发队伍的“妙手点拨”下,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基础设施完善的高产稳产田。项目区粮食亩产量可增加500斤,仅此一项,每人每年增收近1000元。宋敬恩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家的11亩地,全在项目区内,现在1亩地能产1200多斤小麦。

  61岁的宋更西主动跟记者聊起了种田感受:“我家7口人,种了16亩地,原来全家人起早贪黑忙活一年也就挣个1万多块钱;现在好了,一亩地产1000多斤小麦、1500斤玉米,一年下来,三四万块钱就到手了。”这不,尝到甜头的老宋去年又租了别人14亩地,全家一年净挣五六万元。

  “原来等水大半天,现在用水一袋烟;种粮不用打井再扛锨,坐在地头水到田边;省心省力又节本,粮食质优又高产。”这段由项目区农民自编的顺口溜真实地表达了他们的切身感受。

  苏二村主任赵更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开发前,浇灌1亩地要花12元钱,现在最多花7元,每亩地节省了5元。按一亩地全年浇3次算,全村3898亩地一年就可以节约开支近6万元。而且由于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村里先后有500多人外出打工。

  “老百姓对农业综合开发全力支持,凡是修路筑渠占到自家地,大伙从不说二话。”苏营乡乡长赵保宽告诉记者,在项目建设中,男女老少齐上阵,父子兄弟同战斗,仅2010年项目,全乡共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近3万人次。

  “前些年,我出差每天要打一个电话,就问一句话,下雨了吗?现在不用问了,再也不用怕天旱雨涝了。”巨鹿县张王疃乡乡长潘广平介绍说,张王疃乡共有75781亩耕地,多数是盐碱地。2005—2009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3万多亩,高标准农田1万亩,总投资2800万元。现在,项目区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年增产粮食2254万斤,年新增产值1129.05万元,年人均纯收入比开发前增加了793元。

  站在刚刚建成的闫疃镇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望着沃野千里的麦田,巨鹿县县长孙保祥禁不住感慨万千。据他介绍,巨鹿县是第一批农业开发县,1995年因为末位淘汰,被停止立项。县委、县政府知耻而后勇,决定“重打锣鼓另开戏”。1998年以来,累计投入开发资金1.29亿元,改造中低产田23.12万亩。项目区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3.12万亩,建成了全省连片面积最大的方田林网示范区。昔日风沙地、盐碱地告别了“望天收”,仅2010年度建设的1.5万亩高标准农田,就年增产粮食550万斤。

  在河北,像巨鹿县这样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全省已有50多万亩,仅此一项,全省增产粮食2亿斤以上。

  倾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

  记者驱车行进在河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饶阳县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车窗外,“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涝能排、旱能灌”的“吨粮田”分外抢眼。

  一下车,迎面走来大观亭镇东张岗村农民李连元,他正在自家地头察看苗情。望着随风起伏的麦浪,李连元告诉记者:农业开发给钱打了井、修了渠、铺平路,地里的产量从600多斤一下子提高到了1000多斤,加上投入减少,浇一次地能省3成的水、4成的电,效益自然就窜上去了。他说,家里共4口人、9亩地,现在一年收入接近3万元。

  饶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副主任张雄告诉记者,饶阳自1989年开始立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已累计完成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11547.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8231.7万元,引进省以上资金6484.14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4.61万亩。2000年以来,29.15万亩项目区全部建成了高产稳产田,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亿多斤,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达到1亿多元。

  据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负责人介绍,全省4000万亩的粮食核心区建设目标中,农业开发承担3000万亩的建设任务,其中80%的任务由农业开发确定的核心区80个重点开发县来完成。为此,河北省农业开发集中资金、倾斜投入,规模开发,梯次推进,倾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把70%以上的资金投向了这86个产粮大县。

  来到河北省粮食生产重点县——隆化县,如同置身于江南水乡,在2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区,一片片稻田与路相伴,与正在插秧的农民相映成趣。隆化县位于庙宫水库下游,在实施农业开发前,当地农民虽有种植水稻的习惯,但由于水流渗漏问题严重,制约了水稻的发展。

  在实施农业开发中,隆化县先后启动了伊逊河下游土地治理项目,使高低不平的河滩地变成了平坦的稻田。同时,修建了防渗干支渠,埋设了输水管道,把从上游到下游的水流时间从半天缩短为半小时。张三营南园村一位老农民告诉记者,开发前这儿都是土水渠,占地多不说,水渗的多、流的慢,从渠首到自家地要等几个小时。可如今,开发办给修了防渗渠,改了水口,人到水到,太方便了。自农业开发实施以来,隆化县水稻面积由3万亩增加到23万亩,产量由500多斤增加到1500斤,2010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28.7万吨,项目区成为了高产稳产的“永久粮仓”。

  来自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县已达86个,总面积达到4000万亩。全省水浇地已占总播种面积7成以上,粮食优种率达到98%。农业机械化水平较5年前提高10个百分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2010年,河北省在自然条件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全年粮食总产达595.2亿斤,创历史新高。

  集中投入为粮食生产“强筋壮骨”

  河北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201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423.3万亩,比上年增加98.6万亩,总产达595.2亿斤,比上年增长2.3%。

  但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问题长期困扰河北。突出表现为:全省中低产田面积很大,由于水利基础薄弱、工程性控水能力不强,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常常无能为力。

  农业的“身子骨”怎样由弱变强?在河北省财政厅副厅长、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杜彦卿看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投入,力保重点,在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率先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成为当务之急。

  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河北省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从“撒胡椒面”改为“攥紧拳头”,向粮食生产核心区倾斜,实施“两个聚焦”。

  项目安排向粮食生产核心区聚焦。从2011年起,在核心区内优先选择50个基础条件好、开发潜力大、工作业绩强的开发县予以重点扶持,确保核心区每年项目投入达到全省总投入的70%以上,50个重点示范县项目投入达到核心区总投入的70%以上,到2015年累计投入核心区财政资金要达到50亿元以上。

  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全省已累计在36个开发县安排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50多万亩,投入财政资金7亿多元。每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连续3年扶持,每年每个项目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低于1200万元。从2011年起,在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大幅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土地治理项目中的比重,力争2013年以后90%的土地治理项目资金安排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力争到2015年完成600万亩建设任务。

  据了解,2011年,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投入财政资金16.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2.2亿元,地方财政配套4.3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140万亩。

  高标准农田的建成,配套灌溉设施的修建,使路变平了、水变清了、乡村变美了、收入增加了……笑意荡漾在农民的脸上。

  “道路平展展,灌渠水潺潺,粮食要高产,全靠农发办。”农民自编的这段顺口溜,也许是对农业开发工作的最好褒奖。(贺利娟 解希民 黄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